胶片里的亚洲——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
失常的冷寂风景
1276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巨大到让人望而却步,更因裹挟着数不尽的侵略、追击、流亡和离散,是某种带有“惩罚”意味的恐惧指向。“恐惧让人失常,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失常史”,《横穿西伯利亚》中那位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警探如此阐述。广袤的针叶林、荒芜的苔原、发愣的浮冰、废弃的电站,都是西伯利亚的日常风景,暴戾的气象是宁静日常后时而失常的暴君,它影响着性格极端的俄罗斯人成为一个个失常的个体。
过往“冷战”意识下的西方文艺,将西伯利亚认定为暴烈天气和暴政统治下偶尔点缀浪漫故事的戏剧舞台,那些在宏大革命洪流隐秘之处,哽咽着的涓涓细流,就是悲泣的个体命运。1965年,英国古典主义电影大师大卫·里恩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同名电影,其中最典型的意象,是日瓦戈和有夫之妇拉拉躲到冷寂的瓦雷金诺村,在风雪肆掠的冰雾中秉烛相对写诗。
这块土地在当代西方视野下,还是俄罗斯帝国地盘中的危险之域。《横穿西伯利亚》中美国女人就有充足的理由陷入恐惧,丈夫故意落在伊尔库茨克,她在新西伯利亚郊外出于自卫意外杀死西班牙男人,背上自己的包赶上火车后却发现里面被换成了藏毒的套娃,而同车厢的室友竟然是警探。于是,之后的她接连陷入各种失常状态,要不停地说更大的谎来圆前面的谎,因恐惧而编造谎言、出卖亲友,这何止是克格勃和契卡时期,甚至在早于沙皇年代的蒙古奴役时期,俄国人将这种服从于恐惧的奴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俄国人的电影眼中,西伯利亚是让他们无私奉献并几近癫狂的冒险乐园。与虚构的日瓦戈医生不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十二月党人妻子们,才为了伟大的浪漫爱情英勇献身。1825年底,一批具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起义失败,一百多人被流放至后贝加尔地区的赤塔市,那些本来养尊处优的妻子们,甘愿随夫漂泊做苦力。1975年的苏联电影《迷人之星》,以一大堆“泛滥成灾的帅哥美女”明星,精彩呈现了这段历史。康查诺夫斯基和米哈尔科夫兄弟俩,前后拍过两部冠名“西伯利亚”的经典名作,义无反顾地歌颂祖国。后者的《西伯利亚理发师》和前者的《西伯利亚叙事曲》,彻底完成了从沙俄到布尔什维克革命,再从卫国战争到石油开采的近现代西伯利亚编年史。
度过了与共产主义过往一刀两断的上世纪末后,俄罗斯电影脱离非黑即白的激烈鞭笞或宏大赞美,而转为聚焦人性灵魂的俄国文学优良传统。最东端的楚科奇半岛,二战期间飞来了一群漂亮的美国盟军女驾驶员,与苏军空军基地的小伙共同承担着《歼灭任务》;火车司机从树上拽下一个因战争而如野人般隐藏多年的德国女孩,面对穷凶极恶的政委,选择带上阶级敌人,在东西伯利亚《边疆》狂飙火车逃亡;最北端北地群岛中的辐射观测站里,年轻实习生平淡乏味地耗日子,又与保尔·柯察金式的驻地老家伙有着激烈的误解,《我是如何度过这个夏天》成就了北极圈里一出充满张力的双人戏。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这里会是天堂吗
不知名的沙滩,晃晃悠悠的平房——那都是曾经。Peter JonLindberg近20年后故地重游苏梅岛,看到的是高雅的...
-
-
马六甲 谁的迦南地
如果我说,耶和华当时让摩西率众多犹太人逃离埃及去一块“流奶和蜜的土地”是个愚蠢的想法,信奉基督教的老...
-
-
伊尔库茨克风尘
三段伊尔库茨克的小插曲,以飨读者。
-
-
幽居在荒野(二)
Musandam半岛是阿曼位于阿联酋的飞地,正好扼住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隔海相望。距离迪拜90分钟的度假地,那里...
-
-
幽居在荒野(一)
Musandam半岛是阿曼位于阿联酋的飞地,正好扼住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隔海相望。距离迪拜90分钟的度假地,那里...
-
-
亚洲地区电影节一览
西伯利亚、黎巴嫩、阿什哈巴德、卡尔斯,在这些并非旅游热点的陌生之域——冰雪针叶林、滚滚恒河、沧海废墟...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