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重回山水间
听山水呼吸
也许我们过于仰赖
雄心勃勃的旅行发展规划,
却忘记了桂林这般
散淡自然的“随遇而安”,
有更为惬意的情调和真诚。
车子驶出机场没多久,典型的石灰岩丘陵就开始在身边招摇而过。那些历经风化后从绿色植株的缝隙里挣扎露出的灰白痕迹,如同数百万年的盆景一般,有最为自然的生长和修饰。几栋楼宇开始生长,但显得孤单和缓慢。基本上,十年来数次出差,或者度假,我甚至可以闭上眼睛复述出这条路上的细节。这条可以被称为我所经历过的最美的机场公路所在区域的变化并不易察觉。唯一不变的是,秋季来临时,空气中总有甜丝丝的桂花香气,隐隐约约地夹在熏暖的风里。
愈接近市区,桂花的香气就愈浓郁。不单单机场公路,桂林市区似乎从来没有被什么流行的、雄心勃勃的规划拗成其他的形状。城镇依旧是自自然然的城镇,无论格局,还是村镇,都还有丰盈的空间容纳下千年而成的习惯和传统。大都市不断被挤压的人行道在这里依然从容和闲适。足够细密的商铺营生平实,却富有情调。桂林人喜爱种植桂树的习俗,也几乎让每条街道有了至少三十盛年的葱茏花棚。整座桂林的桂树植株遍布田间、路旁、庭院,规模已经达到1,500万株之多。倚靠在桂树下讨论今年的花香,依然是时兴和温馨的话题。
穿越城市的河流不在少数,但少有漓江这样明丽和婉约的气质。数百万年风蚀而成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岩丘陵,至今仍维持着完整、平稳的天际线,仿佛山水才是城市的主体,而那些民居广厦,不过是一点现代生活的点缀。桂林似乎从来对争夺人造的天际线毫无兴趣,甚至刻意避讳。毕竟,城市本身就是花园,这已经是几千年来的定律和共识。
站在桂林香格里拉酒店的客房里,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远眺,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虽然地处闹市中心,个性一贯鲜明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同样没有寻求高企和俯视的野心。规模宏大的建筑在漓江边上铺张延展,关乎的是气质、生活,和自然而然的哲学。自如的空间静等着人们从紧张的商务计划换成更为平缓顺和的度假模式。从最高层的客房中,可以望见被整栋建筑围拢的几何型泳池露出的裙边,有蓝宝石一般的光芒。仅仅跨越一条繁忙的小街,漓江正显现出微凉秋季才能泛出的青绿翡翠光泽。时间已近黄昏,山间已经涌起一层白纱般的薄雾,将丘陵淹得如同大洋中的岛屿。这山水甚至延伸到了身后的房中,在床头演绎成了大片暗金底色的精致工笔,丝丝纹理借了江南的一点灵秀,又极好地诠释出了岭南隐忍的细致和坚持。山水的呼吸要比人定的节奏强大得多。接受它,然后想念它,这是桂林的规则,也是魅力。
早上六点钟就借了辆自行车,略微辨认一下方向就出门闲逛。其实城区不大,不拘往哪里走,都似在相仿的毛细血管中看看烟火营生。整座城醒得早,起得晚,像个赖床的孩子。老板打开店铺,女人在路边生盆新火,吸口有着湿润江味的空气,都是那么地惺忪和慵懒。小街巷的尽头,虽然已见早出门的行人,但没有匆忙昏乱的感觉。反而人人悠哉,同街坊聊天比赶路重要得多,或者干脆到路边的芝麻小铺里面,多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再走也不迟。
这是早晨城市中最热闹的地方。小铺子里近十张长桌已挤满了人。伙计们刚刚摆到户外的几张新添的桌子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也找不出一个空位。桂林人对米粉的钟情确实让其他希望进军桂林的外地小吃纷纷望而却步。按照桂林人的话说,“好好的东西,何必要改?”而且习惯了在仅有的几款选择和浇头中做简单选择的我,面对着菜单上多达几十种的花样选择,我还是着实无从下手。按照老伯的说法,自秦朝开始流传至今的桂林米粉,恐怕是中国大陆流传地域最广却地域性最鲜明的小吃之一。只要一出了桂柳地区,这味道就变得奇怪起来。桂林人为了拌入米粉的卤味不被过分抢了风头,更多地偏爱干粉而非汤粉。至于口味好不好,各家店铺往往都是在卤水上下足功夫。猪肉、猪骨、牛肉,下水,配以豆豉、八角、桂皮、甘草等十几味药材熬制而成。老伯慨叹在我看来已经悠闲如同漫步的生活节奏还是太快了点,大家吃米粉也越来越
没有耐心了,都是匆匆坐下,呼噜噜吃完拔脚就走。原来走街串巷的“担担米粉”,还有每碗份量只有大约一口的马肉米粉也越来越少见了。“有哪个商家想要洗一个吃饱了的人面前一堆的小碗呢?”只是在尊贵的宴席之上,加工米粉的最后一道配料工序成为一项华丽的表演。当桂林香格里拉酒店香宫的大厨推着满满一台盛满配料的琳琅器物的时候,一种丰饶的态度甚至让人吃惊。
脚步向外迈出个几十公里,山水依旧,口味却是越来越壮实。最先震撼我的,倒不是费尽八百年积攒劳力而成的龙脊大梯
田,而是壮寨顽强的生活传统,滚热的大锅直接支在陡峭的石阶一旁,煮新鲜的辣椒酱。摊子后面既是住家,也可以辟作餐厅,烧出来的酸笋炖肉味道一点都不回避,直接撞入喉咙的最深处。更有直接的,将烧得黑黑的竹鼠直接挂在门脸之上,当作美味的幌子。来自欧美的客人倒是愿意寻壮家的木楼改建成的民宿里住上一两晚,但除了一些还看得过去的小咖啡馆偶尔在街角显现,壮寨并无其他不同。令人吃惊的,是为何在山路凿通,交通状况大有改善的状况之下,他们依然要选择在这样步行蹒跚的地方继续生活。我甚至还跟美国大学生John一起与鬓角已见白霜的老婆婆聊了好一会儿她做了一辈子的营生——在蜿蜒如蛇的山路上当挑夫。事实上,她行走的速度和姿态,比起我们要爽利得多。生活本就有自然的轨迹,有时不需刻意,自会去应去的地方。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城市揭秘 罗马
在这座永恒之城里,文化蓬勃繁盛,街区欣欣向荣,餐馆有最好吃的煎小牛肉火腿卷、腊肠、披萨。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