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吉隆坡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伊始,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多种族共处的国家制度——华人主导经济,当时人口大部分还在乡间的马来人把持政权并在穆斯林范围内实行宗教管理——似乎还是可行的。1969年,由于社会贫富差距以及马来人害怕失去国家控制权,吉隆坡地区爆发了三天的种族骚乱,使上百人丧生。政治家震惊不已,于是推出一整套“肯定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通过股权转让将国家财富转移到马来人手中,与此同时又培养大批马来族医生、律师和商人,以求创造马来族的中产阶级。马来西亚的腾飞,一方面靠的是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还因其优越的经济条件:目前马来西亚仍然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和邻国相比又风调雨顺,少有天灾。相对国土面积,马来西亚大约2600万的人口规模还算小,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令人羡慕的5-6%的速度增长。依靠新经济政策,马来族手中持有的国家财富的比例不断增加,经济不断成长并且抵挡住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马来西亚人的生活已经达到了令人羡慕的水平。简单说,有房有车的人不太会上街闹种族骚乱。 1998年我刚到吉隆坡时,现在的这种都市繁华好像还是很遥远的梦想。当时亚洲金融风暴闹得正凶,一个月的时间,马来西亚兑换美元的汇率跌去一半。马来西亚经济停滞不前,更糟糕的是,马哈蒂尔和他的接班人安华之间闹起了内讧。我到吉隆坡没几天,便在街上碰见了成千上万的抗议者,吉隆坡大街上飘散着催泪瓦斯,让我始终泪眼朦胧。现在,那些动乱和恐怖的日子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经济自有的发展力量很快显现出来,民众的抗议声浪自行平息下去。如今,你在马来西亚可能不会再碰见示威人群,倒是会被购物人群踩伤。如果说有什么气味会让你泪眼朦胧,那肯定是锡兰山(Ceylon Hill)一带街边档半夜炒馃条(将宽米粉与蒜、鸡蛋、虾、小葱和辣椒合炒的一种食品)带来的阵阵油烟。你碰见的最激烈的战斗,可能当数争抢JW万豪酒店“三楼餐厅”(Third Floor Restaurant)的一张桌子,那里的鹅肝配蜜汁梨勃艮地红酒,堪与纽约的同类食物相提并论。 沿着吉隆坡主要的购物街星光大道(马来文名Bukit Bintang,英文名Star Hill),你会亲眼目睹马来西亚首都的变迁。全球所有知名连锁酒店都能在这里找到身影——四季(Four Seasons)、文华东方(Mandarin Oriental)、丽嘉(Ritz-Carlton),顶级酒店内有大理石装饰的明亮大堂和世界级的spa;大道上还有Donna Karan、Bulgari、Tiffany和Hanae Mori等顶级奢侈品专卖店。历经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另外马来西亚取消了几乎所有消费品的税收,使得马来西亚成为亚洲一大购物天堂),马来西亚民众的购买力可以从熙熙攘攘的购物中心体现出来,丝袍裹身的华人主妇、顶着头巾的锡克族妇女和身穿穆斯林长袍的马来妇女在Prada和Gucci专卖店中抢购。继续往前就到了吉隆坡城市中心(Kuala Lumpur City Centre,简称KLCC),扑面而来的是21世纪的风采。国油公司双峰塔(Petronas Twin Towers)1998年建设完成,设计师是凯撒·佩利(Cesar Pelli)。双塔外形是阿拉伯式的八角形,每一棱都被替换成半圆型,塔逐渐收拢成尖顶。双塔中部有一座横桥相连。远观起来,双塔犹如蓄势待发的火箭。入夜,薄雾环绕双塔,塔身上的上百支射灯和办公室里透出的灯光,平添了一份天外来客般的神秘,似乎这对火箭即将飞往火星。建成后的几年内,双峰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直到2004年台北101大楼凭借数米的优势才超越它。即便如此,至今双峰塔仍然代表着吉隆坡超前的城市性格。 从总高27层的希尔顿酒店(每间客房配有42英寸等离子彩电;如果你需要个伴,客房服务员还能给你送来一只金鱼缸)的落地窗向外望去,市区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每一幢建筑都是过去20年间建成的,或正在建设。远远近近塔吊林立,高速路旁处处可见建设中的高档公寓和写字楼,这种壮观美景从市中心向外绵延20至30英里,水泥森林在橡胶园和棕榈园中拔地而起,富裕的新生中产阶级在这里栖息。市区高耸入云的建筑,折射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雄心和城市缺乏规划的粗陋。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