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童话
在酒店里生活成长并不只出现在艾萝依的故事里。如今在曼哈顿就有许多人经历过或正在体验艾萝依的生活,其中不乏成年人,他们对24小时客房服务这种现代最具独创性的发明再熟悉不过了。莉萨•比恩巴赫(Lisa Birnbach)就拜访了一些这样的人,据她所知,他们中还没有人会像艾萝依那样往邮箱里灌水。 图/马莎•卡玛瑞罗(Martha Camarillo) 编译/汤莹莹 无论是客房服务、每日钟点保姆,还是出入的名流住客,全天都生活在酒店里对我们大多数人听来就像一场美梦。记得在广场(Plaza)酒店“称王称霸”的艾萝依吗?这个六岁的小家伙可是世界上最早熟的酒店住客,她喜欢头戴生菜叶编织成的草帽与宠物狗在大堂里追逐嬉戏,还能自己预订客房服务。尽管对酒店的种种礼仪规范不屑一顾,故事中的艾萝依(还有赋予她生命的作家凯•汤普森Kay Thompson)还是很受广场酒店的欢迎,从此她也成了酒店的一个传说。 生活在酒店——即使这家酒店有点不尽如人意——光听着就感觉无比奢侈享受、性感撩人。或许这是酒店予人的一贯印象,沃伦•贝蒂(Warren Beatty)就深有同感,他住在比华利(Beverly Wilshire)酒店的顶层套房已有好多年。有一次他朋友的父亲带着年轻的女儿来访,就先打内线电话关照他:“沃伦,把你的浴袍穿好了!” 嗯……内线电话、私人服务、擦鞋匠、迷你酒吧。收费食物和服务听上去比为食物和服务付钱要酷得多。浴缸也往往更大,更有吸引力。摇滚明星“糟蹋”豪华酒店套房也比“糟蹋”自家厨房和视听间更加令人兴奋。卡莱尔(Carlyle)酒店还有一条出了名的地下过道,据说是给肯尼迪总统的秘密访客使用的。 当然,现在希尔顿(Hilton)酒店的女继承人也会使用这条过道。 纽约丽嘉(Ritz-Carlton)酒店名下的炮台公园(Battery Park)分户式公寓楼(与酒店毗邻)开门迎客时,新住户在接待处都会被告知:“你们都是艾萝依。”然而令人伤心的是,广场酒店已经今非昔比,它已关门停业,设备也已被拍卖出去;某天它会以分户式公寓楼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酒店业的大势所趋(眼下美国和其它地方的酒店既有客房,也有私人住宅,这一点已不足为奇)。尽管如此,广场酒店歇业的时候,我们都得承认艾萝依并未真正存在过……她究竟存在过吗? 温迪•卡迪内是位小巧玲珑的黑发女士,经营着一家藏身在雪莉-荷兰(Sherry-Netherland)酒店地下室、名为Doubles的私人俱乐部。她属于那种说话时总是自信满满的纽约人,一旦你有了答案,她就不会再容你提问题。卡迪内对如何在纽约酒店生活有所了解绝不令人吃惊,13岁以前她都住在南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South)街上的圣莫里兹 (St. Moritz) 酒店(即如今的丽嘉),之后全家搬往一个街区之隔的雪莉-荷兰酒店。 当我提到艾萝依的时候,她就说了起来。 “我们的公寓在第33、34和35层,”她说,“沃尔特•温切尔(Walter Winchell,美国著名记者)是隔壁邻居。公寓有一间摆有一张餐桌的客厅、一间小厨房、两间卧室和两个卫生间。我和姐姐、女管家、13只乌龟、一只金丝雀还有一头狮子狗共住一间房。”(复活节期间,窝里还会添一只小兔和一群小鸡。)“我们有两个露台,玩手球的时候有时球会飞出去。”公寓阳台正好俯瞰圣莫里兹酒店楼上的舞厅,女孩们总能尽情地观看到那里举行的宴会和婚礼。因为酒店里只有温迪姐妹两个孩子,她们便和酒店员工成了朋友。一切听来就像是凯•汤普森的故事,除了某些细节部分:温迪不太喜欢小艾萝依充沛的精力和叛逆的行为,还与书中主人公不同的是,她和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 为什么这一家年轻人要住在酒店里呢? “我的父亲喜欢晚些吃晚饭,大约9点或9点半的样子,他还十分喜欢客房服务。”卡迪内说,“这很符合他的日常作息习惯。” 1950和1960年代时,圣莫里兹是曼哈顿唯一一家有冰淇淋屋的酒店。温迪十分享受一个人的闲暇时光,可以独自去楼下Rumpelmayer’s的冷饮柜台买一大杯淋上掼奶油的巧克力麦乳精。 “简直太棒了!公寓很小,正好可以把全家聚在一块儿,但又很大,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天地。”卡迪内说。后来她又补充道,中央公园是最棒不过的后院,带给他们开阔舒畅的感觉。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