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流言大起底
断章取义
是引用有缺陷的实验结果,或是歪曲研究论文客观、科学的本意,并利用这些结果以“专家”自居,具有很高的迷惑性和煽动性。
1998年“转基因马铃薯导致大鼠免疫统受损”
1999年“转基因玉米导致帝王斑蝶死亡”
2010年“转基因大豆导致仓鼠不孕”
上述动物实验的结果发表后,全球多个科研机构和单位(包括英国皇家学会、美国环境保护局等)对相关实验进行了评估和重复,认定这些实验设计存在缺陷或数据统计不合乎规范,因而结果不可信。而2012年法国研究者吉勒-埃里克·塞拉里尼(Gilles-Eric Séralini)发表论文称“转基因玉米和除草剂致癌”,也被包括欧洲食品安全局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认为实验样本过少及实验动物品系选择错误,结果值得怀疑。
一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士声称,对这些实验结果的否定是“转基因利益集团”对这些实验的“围剿”所致。这实际上是对严肃的科学讨论的污蔑。研究人员发表的任何一个科学结论,只有在通过其他同行的审议、评估,并在重复实验中得到证实后,才能被科学界接受。在科研上,这被称作同行评议。同行评议并不关注结论的细节,而是关注实验的严谨性以及结论推导的逻辑性。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反对意见均来自世界各地相关研究机构独立的同行评议,因此将其称为“利益集团的行为”是站不住脚的。
“转基因土豆研究未达预期,反增危险毒素”
一些造谣者对论文结论进行片段化或偏见化的信息抽提,靠着扣“有毒”的帽子来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谣言引用1999年发表在《粮食和农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上的文章,宣称“为提升土豆的蛋白质含量用转基因技术将大豆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大豆球蛋白’基因转入土豆中时,得到的转基因土豆却比原本的非转基因土豆蛋白质含量低,天然的维生素含量也下降了,同时危险的毒素的含量却增高了。”事实上,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后可以发现文章作者的结论并非如此。首先,转入大豆球蛋白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土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即提高土豆中原本较少的亮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水平,而非为提高土豆的总蛋白质含量。研究显示,转基因土豆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总量与非转基因土豆相比并无显著变化,作者认为其原因是大豆球蛋白表达量过低所致。在维生素含量方面,并非如流言所说的“维生素含量下降”。事实上维生素C、维生素B6和维生素B2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唯一下降的是烟酸含量。此外,土豆中两种天然存在的生物碱——茄碱和卡茄碱,在转基因土豆中含量上升。虽然这两种生物碱被认为具有一定毒性,但转基因土豆中的含量(分别为约30毫克/千克和约70毫克/千克)远较检测标准(200毫克/千克)为少。因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转基因土豆和普通非转基因土豆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
牛津大学转基因土豆“失败案”
很多反对转基因的组织和个人宣称的“转基因实验失败”,实际上是借夸大实验室中不符合预期的结果,而对具有固定性状的生产型转基因作物进行攻击。有人引用1998年一个会议报告中的内容,声称“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运用转基因技术想要抑制土豆中的一种酶,却发现土豆的淀粉含量意外地骤增”,暗示转基因土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证明转基因技术的失败。报告人克里斯·利弗(Chris Leaver)教授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上正式发表的论文中的确提到,淀粉含量的意外骤增可能是由于土豆中另一套淀粉合成机制受到影响所致,并表示他正在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但是,实验中出现非预料的结果并非坏事,一来可以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二来可以在研究中及时发现可能产生的有害后果,从而快速暂停和纠正,以保证通过验证的生产型转基因作物不具有实验型转基因作物所具有的一些缺陷。可以说,出现非预期结果是产生新知识的契机,而获得这些新的知识能使人类对事物的了解更为全面,操控更为准确。但是一些人将非预期结果的产生作为科学的“原罪”,进而对整个科学系统提出质疑,这就是一种反智行为了。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