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兰之北,日落之南
迈克尔•弗兰克(Michael Frank)穿行于洛杉矶蜿蜒的峡谷中,寻觅着该地区疯狂的往昔岁月,发现波希米亚潮人文化至今仍在。图/凯蒂•夏皮罗(Katie Shapiro)、编译/张竝
我 1960年代长大的时候,月桂峡谷(Laurel Canyon)只不过是座“峡谷”而已。我们哥几个就在那桉树幽香的山坡上自如穿行,骑着自行车登上陡峭的街巷和堡垒。当然,我有些同学的家长都是些小有 名气的艺术家,像埃德•基霍尔茨和卡罗尔•金,但只是到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峡谷的创造力正在喷涌而出,有朝一日,它会变成像1950年代旧金山的海特 (Haight),或者夸张点说,会像1920年代的巴黎那样。
这地方景色雄伟瑰丽,地处洛杉矶正中,尽管养在深闺人未识,显得有些怪异, 但它还是吸引了如今已成传奇人物的摇滚青年,如弗兰克•扎帕、吉姆•莫里森、吉米•亨德里克斯、约翰•梅奥尔(“月桂峡谷布鲁斯”)、卡斯妈妈、格雷厄姆 •纳什(“我们的房子”)和约尼•米切尔,在柯克伍德(Kirkwood)和卢考特(Loukout)蜿蜒曲折的街边小舍和平房里,他们活着、爱着、聚 着,写着曲子,唱着自己的心声。
当米切尔这样的峡谷女士“裹着歌曲和吉普赛围巾”前来,同破衣烂衫、目光如炬的吉他手爱得死去活来时,那个时代说不定就告终结了,但峡谷依旧存留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特殊魔力。最近从纽约去那儿走了一趟,我花了几天时间驾车穿越月桂峡谷和附近的几座峡谷。
我 将行程限制在穆赫兰道(Mulholland)以北至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以南之间的地域。这些公路为峡谷设定了标准,从地缘上说,这儿以前是穿越圣莫尼卡山(Santa Monica Mountains)的河床,那座驼峰以谷为界,将城市一分为二。尽管三天时间里我说不定只驾行了30英里,但峡谷仍旧予人一种广袤、错综的感觉。
第1天
我 的第一站是峡谷乡村店(Canyon Country Store),就在月桂峡谷大道(Laurel Canyon Boulevard)上,那儿仍能清晰地触摸到该地区音乐黄金时代的风貌。乡村店就是街坊邻居开的那种店,让人吃惊不小的是,里面有上等好酒和店里自制的 美味三明治。依旧一身乡土气的汤米•比纳自1982年起就开了这家店,红砖房内依然可见迷离的墙画和墙上憧憬爱情的俏皮话,依然有盛开九重葛的露台和写有 文字的公告板,公告板上写着:“我们正在寻找聪明的鹦鹉和随便什么鸟,可签订录制节目的合同。——月桂峡谷动物剧团”,看来我可以给我家宠物找份收入颇丰 的工作了。
只要和峡谷有关,比纳总是个热情洋溢的解说员:他指着对面的房子,那房子如今被1980年代建的铁路支线横向遮蔽住,很难看,莫 里森就是在那儿写下了“爱街”这首歌(“这家店人来人往/我在想他们在那儿都会干些什么……”)。然后在商店的地下室里,他领我看了卡斯妈妈(爸妈乐团歌 手)初来洛杉矶时短期入住的那间房。几年后,比纳在将房间改建成酒窖时,发现了卡斯的长笛,他触景生情地抚摸着卡斯那只用旧的乐器盒,就像是在摸着普鲁斯 特的披肩或契诃夫的钢笔似的。
和峡谷乡村店毗邻的是Pace,“和平”(或“和平,伙计!”)里唱到过,这是家建于1960年代的餐馆,以 前曾是Café Galleria,曾为峡谷的常住居民举办过赛歌晚会。在挂着乐手黑白照片的房间里,我点了餐馆最受人欢迎的菜,雪松烤鲑鱼;它是我这次自驾游到现在品尝 过的最棒的菜。
先前,比纳和我在他家店里楼下的时候,他让我注意这座石头房子用河石打的墙基,从中隐隐展现出峡谷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以 前在洛杉矶,这地方还是很不发达的乡村;地处偏远,路面坑洼不平,要到1913年才有时尚品牌有组织地进来,当时查尔斯•斯宾塞•曼修了条无轨电车(开车 用电缆),将猎手和步行客从日落大道带了上来。曼造的名叫“平房区”的住宅区里有为周末来的度假客提供的村舍,还开了首家乡村木屋店向游客供应日用品,房 子的墙基都取自河床上大量采来的岩石。然后就开创出了洛杉矶人的房地产史。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