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不丹行动
不丹门户开放政策和令人惊异的体制转型的幕后人物就是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本人,他自1974年加冕起,就雄心勃勃地想在不摧毁不丹文化传承的 同时使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国王做出了许多努力,如要求着国服,男性的国服叫帼(gho),女性的叫旗拉(kira),但执行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可想想 它所面临的困境:在亚洲仅有两个国家从未曾殖民化,不丹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它拥有世界上最纯粹的佛教密宗文化,自8世纪以来,该文化便代代相传,未曾间断 过。可不丹没有艺术保护的传统,如果变化的大潮兵临城下,它的麻烦就大了。
檀香山美术学院在筹办“龙的礼物”的展览时,聘请了芝加哥舞蹈保 护团体“文化之核”(Core of Culture)以记录和保存该国的祭仪舞蹈查姆舞(Cham),它像唐卡一样也在濒临消亡。不丹的电影导演卡尔马•策林(Karma Tshering)将拍摄下这种外人难得一见的舞蹈动作,以免舞蹈大师因年老而无法表演,不过他说这项计划不会很快面向公众。对策林而言,这只是他个人的 举动:“这些东西都消亡的话,我们的身份也就丧失了。”在我的整个行程中,与我交谈的人都有这种身份正在迅速失落的感觉,因为年轻的查姆舞者和未来的僧人 都离开了自己的乡村前往城市寻找旅游业的工作,而且现代的舶来品——iPod和文化保护技术之类——也是首度冲击着这个社会。未来如何难以预测,而过去却 在瞬息之间变得弥足珍贵起来。对保护传统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直到最近,不丹的圣器要么会被用到毁坏为止,要么等到它们开始褪色的时候才会 去重新上色。毕竟,无常观乃是佛教的一个特点。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却是更替。楚格拉•洛本(Tsugla Lopen)阁下是新成立的文化保护机构的主席,该机构属最高寺庙权力机关的分支机构,我采访他时,认为佛教所推崇的短暂性与保护传统所要求的永恒性之间 有明显的矛盾,一袭红袍、神情庄重的洛本倏然微微一笑。“不错,”译员把他的话翻译了过来。“如果我们严守教义,就会让唐卡变得衰朽不堪。而我们之所以坚 持这项传统,也是为了让所有的存在者都能分享到它们的圣洁,这也是佛教的中心教义。”他对展览也抱相似的实用态度,他会将自己国家最神圣的器物在世界巡回 展出两年。洛本相信,看见的人越多越好。但为了确保让这些器物仍保有神圣性,三名僧人会随展至每座城市,且每天为它们进行赐福。
我们在公路 上行驶了三天后,终于来到了扎西央策寺(Trashigang Dzong),它原是17世纪的堡垒和寺院,建于悬崖之巅,崖下有两条河流。主持寺庙的喇嘛在他的办公室里迎接了我们,然后领着我们穿行于错综复杂的楼梯 和过道之间,前往主庙。我们在烟雾缭绕的幽暗房间中盘腿而坐,一队年轻僧侣向我们展示了90幅唐卡。
这些都是描画生命轮回的镀金画,有眼神 狂野、充满愤怒的神灵在赤裸的尸体上跳舞的形象,也有对宁静安详的大慈大悲女神绿度母(taras)的描绘。每次展示都会有种很不协调的感觉,画作精美绝 伦,但损坏也是触目惊心(有些画简直成了纸条)。乔斯被僧人们毛手毛脚的动作弄得坐立不安,他向僧人示范如何轻轻展开唐卡:抓住丝边,展卷的时候不要松 手,要注意抚平丝套里的皱褶。
阳光消散,灯都亮了起来,牦牛酥油茶散放在四周。这座古老的寺庙有一座手机信号接收站。寺庙僧人可能都有e-mail地址吧,但现代世界仍然显得非常、非常遥远。
雅伊梅•格罗斯,旧金山作家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