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入大白鲨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今天,荷兰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经济迅速膨胀时期的后遗症:大批没有售出的商品房被空置,大工业时代遗留的厂房成为“空城”。务实的荷兰设计师们搁置下各类提问与回答,忙于尝试动手将可能改造的空间,转变为人们可以使用的场地。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德伯格艺术研究院的“进入大白鲨”项目,就是解决空城项目Vacant NL中的一则实验案例。
Vacant NL项目研究的对象,是散落在荷兰各处的空置房屋。学生组成的研究团队来自包括建筑学、园林设计、产品设计、甚至政治学在内的各类专业。他们花费三年多时间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搜集与实地探测,将这些空置房屋的所在地与可能改造的方案整理成一本书。这一系列的研究中,“进入大白鲨”项目成为一个可供实验推广的典型案例。
鹿特丹,一处被空置了39年的建筑,设计师们称它为“空的公共空间”。每当Object Rotterdam或者其他展览举办的时候,这栋建筑中才会有人类出没的痕迹,其他时间基本无人无津。学生们在构思“进入大白鲨”项目的时候,就想到了怎么把“空”与“满”的环境进行对比,在同一个时空中呈现出来。彷佛探险传奇中常见的故事,被大白鲨误食的人发现肚里自有乾坤,反而安心地住在小天地里生活起来。于是,他们想到用来运输集装箱材料的包装袋,搭建成符合人们需要的空间,甚至都不用刻意把原来的空间打扫干净,就能把这里变成理发室、读书俱乐部、工作室,还能在空闲中窝进“袋子空间”睡上一会。
在2013深圳 OCT-LOFT创意节“设计实验场”的讲座上,担任桑德伯格艺术学研究院院长的Jurgen Bey将这场改造城市的实验,称作是“赋予空间不同的身份”。传统概念定义的设计师,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今天的设计师应该是对一系列现象提供可能性的专业人士,”为什么这些空间最后会变成空出来的空间,重新利用又能赋予哪些新的功能、身份?”。这位1989年毕业自知名设计学院、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设计师,第一批参与Droog Design的创办者,Jurgen Bey的设计风格一直以来都以思考事物的功能与本质著称。早在90年代初,他已经利用Vintage家具进行再设计。著名作品如Light Shade Shade灯以及Kokon椅都影响了几代设计风潮。回归学院的Jurgen感受到远比商业社会自由的设计氛围,“商业社会有太多的秘密,大家希望保持住自己的知识。在教育界我们允许大家提问题,开放地讨论需要让所有的参与者变得很聪明,而商业社会却不然”。在这样的观点敞开的氛围下,他与《创诣》的读者分享了怎样“进入大白鲨”的设计思维。
QA
1989年,你毕业于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与那个时代相比,设计师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毕业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设计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每次都要解释半天,人们才能弄清楚设计师是做什么的。当时,很少有媒体会关心设计师是哪些人,普通人更不需要关心,他们只需要“买东西”而已。图书馆与书本是我们获得知识唯一的地方,现在只要你有疑问,能够最快回答你问题的,无疑就是网络。
这些变化会影响你思考设计的方式吗?
我思考设计的方式通常会从很小的一个点来考虑。比如说我在做建筑项目时,思考的角度是做产品设计出发,通常会考虑人么在公共空间中怎么行动,他们会想要怎样。就像老话说的,开始建造一座房子的起点,通常是从一扇门开始。我关注的方式,就像建造房子一样,它是用很细小的材料,来构建一个庞大的空间,而不是思考伫立在空间中的建筑物。我好奇的是,人们是怎样进入建筑物,怎样在这样一些空间中看待整座城市。
“进入大白鲨”项目的出发点是不是也与你这样的设计思维有关联?
项目缘起于我们花费三年多时间的另一个项目“Vacant NL”。在荷兰,有很多楼建成后都没有人住。在这个研究计划中,我们列出了荷兰所有空余空间的建筑,指出这些空间和建筑分别在什么地方。来自桑德伯格艺术研究院的八不同专业学生一起参与,我们觉得做这个项目需要的不止是设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用建筑、园林设计、工业设计、政治学的角度,组合在一起,提出可以利用空间的解决办法。不要把空出来的空间看成是一个问题,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让我们想到有些什么新的可能性。
项目中有趣的是把一些织物、布料当做是构成空间的材料,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
首先,这些材料是来自集装箱中的袋子,一些可能是从中国运货物到荷兰,或者从荷兰运到中国包装货物的袋子,这是价格非常低廉的工业产品。我们的想法是,只要有一个好的想法和一台缝纫机就可以组成、隔离出各种灵活空间。可以是理发店,也可以是一个读书俱乐部。如果在建筑里面,有些地方不是让你用传统的梯子往上爬,而是一些纺织品做出来的梯子。当你爬上去之后,感觉实在探索更多奇异空间。再比如纺织品成为未来的建材,像今天那样轰隆隆造房子的声音可能就不再存在。这是一切可能性的开端,让人感觉很美妙。
社会变化那么快,你觉得今天的设计师应该关注什么?
与这个社会的不确定性共存,用文化去解读这个世界。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朱小杰:来生为树
木匠出身的朱小杰,这辈子最大的嗜好是木材。近日,他受邀来到上海“中瑞木业日”的活动现场。他的讲座主题...
-
-
怎样进入大白鲨
全球经济影响下的荷兰,人们总是虚无地谈论城市,比如无人出没的“鬼城”,无数个散落在城市空间的工业建筑...
-
-
隈研吾: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精神
隈研吾,几乎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师这份职业的所有想象。黑白灰的装束,国际化建筑营造经验,尤其是对于未来...
-
-
刘传凯 和自己赛跑的人
今年10月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刘传凯将举办设计生涯20年来首次个人作品展,从草图、模型到最后的实物,展示设...
-
-
创意玩出注目度
Humberto Leon与Carol Lim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之后在纽约开设Opening Ceremony复合式买手店,2011年...
-
-
新金童玉女 双生魅力
继Dolce & Gabbana后,有多久没有见到富于明星魅力的设计师双人组了?不过,Valentino的Maria Grazia Chiur...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