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创诣-人物专访 >> 刘传凯 和自己赛跑的人

刘传凯 和自己赛跑的人

/
一次暴雨,一次艳阳,在个展开幕之即,我们约刘传凯拍摄采访所遭遇的天气也格外富于戏剧性。而按照他每天工作至凌晨三点半,九点起床的生活作息,十点开工的拍摄,确实不能要求这位一贯低调的设计师在镜头前有太多惊人表现。

刘传凯回顾起自己的设计生涯,也是一路起承转合而来。起步是梦想进入美国Art Center求学的经历,在加拿大读了一年英文后,进入CCAC(加州艺术和工艺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开始了锻炼设计思维和表达的课程,有一定基础后,来到梦想学府Art Center(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学习设计技能——两种能力的结合,对他之后的设计一直受用。

1996年进入摩托罗拉公司,一呆就是7年,之后带着大企业的设计经历和经验离开。“我开始想做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破茧而出之前总是难熬的,他搬到上海,把自己关在家里4个月,“那时候想做自己的设计想到发疯!”闷头做会碰到很多问题,最后还是得走出来,和设计师朋友们增进交流,2005年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件个人独立设计作品,竹制衣架问世。

提起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个展,他说在美国有个规定,设计作品经过7年可以解密,这也是个不成文的规定,“我想要展示的是没有商业机密的产品。这是全免费的展览,希望设计院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对他而言,真正意味着设计融会贯通的那刻还并没有到来,还需要耐心积累,“现在的学生普遍心态浮躁,没有办法脚踏实地做一些事。我希望传递的信息是——我也是从糟糕的境地走到现在,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先管好自己最重要,不跟别人比,和自己比。”

/
手绘大师的盛名之下


很多人是从刘传凯的《Carl liu Design Book》(2006年)、《Innovative Product Design Practice》(2007年)开始认识他的。他绚丽、精准而又明快的绘画技巧与之前备受赞誉的日本效果图大师清水吉治严谨细致的笔法完全不同,一时间在中国设计界刮起了一阵美式手绘旋风。各个设计媒体,网站争相报道,在众多设计院校他的设计草图更被奉为圭臬。

设计本是一门很难定义最佳答案的学科,这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设计概念的构思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传统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这一领域常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文字式的描述方法也只能建立一个极为抽象的设计方向,要将概念落实,设计师必须借助草图构建思考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特殊“环境”开展形而下的探讨,循序渐进的从概念深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国设计界对图面表达的理解,更重视的是设计思考过程的结果——效果图,而不是中间的思考环节——草图。刘传凯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才在业余时间赶出了这两本书。可惜技术崇拜的思维惯性却让两本用草图推敲设计的思考指南,变成了手绘技巧的研修圣经,学生们认真的学习他用笔、构图、上色的方式却忽略了草图的思考作用,这显然违背了出书的本意。

在这种“必然”的曲解中,刘传凯被出版商和外界打造成一名手绘大师,随后的各种讲座,交流会更成为了大师技巧的传授班。任何一位设计师被冠以“手绘大师”的称号,这一称谓本身的匠气都会令人心生不悦,而当外界认知的思维固化后,心中的不平更难人知晓。随着工作环境和客户的变更,近年来他的服务对象多为3C品牌,而设计的重心必然更趋理性,缺少了“时尚客户”曝光度的支持,想要摆脱“手绘大师”的名号已是难上加难,但刘自己也早已学会坦然处之,只要大家能重视设计草图,也就权当“曲线救国”了。

/
西方式思维的中国设计师


机械设计讲求的是一丝不苟的精准和必须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CCAC强调的是如何思考设计并表达;Art Center突出的是应用设计方法来完成作品的设计技能。三种各有千秋的学习经历让刘传凯的设计风格更为圆融,这一点在他的独立设计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全面的商业文化,在这一氛围下,无论是解决问题式的革新性设计,还是产生轰动效应的眼球式产品,衡量它们成功的唯一标准便是最后的销售业绩。这种实用的态度也对美国的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的设计院校内除基础训练课程外,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外聘职业设计师,这与国内学院派为主的教师队伍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实践指导下的设计教学强调的是调查研究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产业的结合。学习中包含着大量的企业合作课程,有的企业带着明确的设计框架,要求学生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有的企业要求学生对品牌和公司的未来展开自由的想象。无论哪种形式此类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都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从手绘草图到模型制作,从市场调查到平面传达,国外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是国内学生很难匹敌的,这可能也是刘传凯的著作当年刮起手绘旋风的另一个外因。

从更深层的设计认知问题来看,中美之间的差别更甚。在强调独立思维的美国,提出问题的能力甚至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被珍视,而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循规蹈矩的遵守老师给定的教义,要比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被鼓励。刘传凯深有感触地说道,“中国设计师更习惯在给定的题目下进行设计,而不是没有主题的情况下自由发挥。”体现在对存在物的态度上时,西化的思维是寻找其中的不足并努力优化,而东方式的思维则是尊重存在物并让人去适应物。在这种完全不同的主客关系下,前者对事物的观察更为客观、理性,而后者更易催生对物的情怀。两者相较显然西方式的认知更易产生出新的思考和设计,因为只有对现有制品的不满,才需要诞生新事物来取代旧有的存在。

一直是努力型选手

刘传凯一直认为自己是名努力型选手。他的学习经历完全可以成为任何一名设计学生的励志教材:15岁时偶然接触到《Design World》杂志并开启设计之梦;之后在台湾研读机械工程,立志赴国外学习设计;经不懈努力进入CCAC,每天只睡3-5个小时,第一学年结束后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为进入梦想中的Art Center,削发明志通宵达旦苦习7天英语,顺利达到学校录取的英语分数线;在Art Center毕业时获得多家美国企业的邀请并进入理想公司。

天才型的选手能够运用自己无拘无束的思考方式去综合各种现有条件并给出独到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思考过程连他们自己都很难归结出一个套路。普通人缺乏这种禀赋,所以经常会遇到设计瓶颈,我们常会把这种状态叫做“缺乏灵感”。努力型选手只能从优秀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出发去解密天才们的奇思妙想,并从中得到提高,这也是刘传凯学习的方法。他很强调眼与脑的结合。刘传凯有一个百试不爽实验,让产品设计的学生们去画自己使用的手机,哪怕是使用超过半年以上的同学,至今没有能够画全手机的每一个细节。这种观察力的缺乏,正是我们国内设计的一个普遍问题。

勤勉的态度自然也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流程中,在工作室他严格要求按照草图,二维线稿,三维建模,手板检讨,最终定稿的流程来进行每项设计。虽然身为“手绘大师”他仍然坚持只有最终的手板模型,才是推敲产品细节的最佳方法。刘作为设计总监不仅参与设计的整个流程,在设计构思和讨论阶段,他会加入到团队的头脑风暴中,绘制草图,与成员们进行平等的对话,选择方案。在公司设计之外,他更长期坚持着自己的独立创作,将在生活中发现的点滴用设计的语言来呈现给大家,每年都有数件新品问世。

作为一个不会盲目跟风的严肃设计师,刘传凯之前并没有投身到所谓设计艺术化的潮流之中。不难理解,接受传统工业设计教育的他,很难将个人表达和服务大众这两种深层矛盾的逻辑结合起来,但3D打印的浪潮也在改变他的思维。因为不同于大批量制造的新生产手段,让服务大众的模式变的更为个性化。在今年完成的哑铃储蓄罐中,他就应用了3D打印技术,幽默的将哑铃,储蓄罐,花瓶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虽然他自己还在检讨作品中的“艺术性”没有达到预期,但也许这种新的尝试会为他打开新的局面。

1 of 2

同期杂志的其他文章

创诣 2013年9-10月刊
手作之路

一月,还是严冬,创意编辑部的会议热火朝天。“不如我们找设计师大玩一次手工创作?”于是,寻来十人,两周...

2013年红点产品设计Best of Best奖

源自德国的红点奖被公认为国际性创意和设计的最高奖项之一,迄今已拥有近60年的历史,在产品设计组中,今年...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
关于我们 广告联系 订阅杂志 我要投搞 隐私政策
COPYRIGHT© 2005-2023 《漫旅 TRAVEL + LEISURE 》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21-33313788
美国版 亚洲版 沪ICP备1800194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