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今与昔
军备:拦截导弹的四项挑战
1. 侦测
当装载红外线传感器的预警卫星侦测到可疑热源时,必须迅速从地面或天空“噪音”背景中辨别出弹道导弹的尾焰特征。非同步卫星或先进的预警雷达也将配合同步卫星,合力进行这一工作。预警雷达发出极强的低频(短波或无线电波)信号,虽然精确度不佳,覆盖半径却能达到3000千米。来自两个侦测位置的预警信息汇总后形成立体图像,由此可判断导弹的弹道参数。警报随后传送至指挥控制中心。
2. 识别与跟踪
导弹一经识别,全程都会被持续跟踪。由于它必须沿循的弹道只受制于重力,所以理论上可以在一两分钟后确定它的轨迹。但是当助推器熄灭、导弹进入加速阶段尾声时,它的热焰特征逐渐模糊,红外线卫星追踪的难度变高。此时可由频率较高的S或X波段雷达接力追踪,这两种雷达的分辨率更高,能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3. 决策
指挥控制系统不断收到信息,并迅速决定是否摧毁导弹,在何处以及如何行动。为此,系统将按照事先设定的流程,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发射是否带有攻击目的?导弹的目标是什么?它会飞越哪些区域?如果实施拦截,残余物会落在哪里?所有情况都必须考虑周全。根据导弹的型号和特性,指挥系统有数十秒到数分钟的时间采取相应方式拦截来犯导弹。
4. 拦截
拦截导弹向着经过精确计算的拦截点发射出去,在飞行途中借助跟踪雷达的指引调整轨道。最后通过引爆或撞击摧毁目标。
防御:全球防御一盘棋
为保护美国及其盟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织起了一张由卫星、雷达和导弹构成的巨网……
1989年,“冷战”的结束为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画上了休止符。进入90年代,防御的重点只限于保护美国军事力量在海外作战时不受短程导弹(如“飞毛腿”)的攻击。然而今日,构筑一道反导屏障来保卫美国及其盟国免受弹道导弹袭击的设想再次强势启动,其火热程度比当初有过之而无不及。犹豫的年代已一去不返。
实用主义路线
“9·11”的悲剧使美国人感到亟须加强国土保卫。于是2002年,美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重新将全方位立体化防御设为发展方向,预算提高至每年近100亿美元(约达1985年的四五倍),系统中的先进预警设备(卫星和雷达)和地基或海基拦截导弹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性能也复非昔日可比。事实上,自1946年以来,美国就为抵御苏联可能发动的攻势而准备了多项计划,由此累积的宝贵经验对新一代防御体系的发展功不可没。早在1963年,“奈基-宙斯”计划就已经证明,利用导弹摧毁弹道导弹是完全可行的。接替它的“奈基-X”计划则推出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的电子雷达。1967年,该计划改名为“哨兵”,又于1969年改名为“卫兵”。但鉴于无论怎样都无法抵御苏联的大规模袭击,因此在国会的要求下,该计划于1976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的防御系统讲求实用主义,因此在装备数量、性能和覆盖范围等方面采取按需加码的方针。美国的目标十分明确。首先部署一个高效系统,以保护盟国领土以及美国派驻海外的军事力量,后者现在面临的最严峻威胁主要来自射程小于2000千米的伊朗近程导弹。随后,在2015年之前,增强拦截中程导弹(MRBM,射程3300~3500千米,这是伊朗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导弹很快就能达到的距离)的能力,2018年则拥有拦截远程导弹(IRBM,射程5500千米以内)的能力。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在袭击美国的洲际导弹升空后数分钟内就对其进行拦截。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