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新发现-生活 >> 转基因食品:流言大起底

转基因食品:流言大起底

/
纵观人类的农业历史,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类与自然不断抗争、不断前进的过程。从19世纪末的农业机械革命,到20世纪初以化肥使用为代表的农业化学革命,人类蹒跚走来,终于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而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以杂交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更让人类看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曙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生命本质的了解使人们得以在分子层面对生物进行观察和操作。第二次绿色革命即借由这分子生物学的浪潮滂湃而来,而转基因技术,则是第二次绿色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技术。

然而,同其他新兴事物出现早期的情况一样,采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转基因食品,自其诞生起,公众对它们的怀疑和顾虑便如影随形。如今,即便全球1.7亿公顷以上的土地已经种植了数百种转基因作物(其中一部分是用于纺织的棉花),数亿人消费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加工的食品,但人们的顾虑并未消除。除去经济、伦理、生态等因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更是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讨论中不乏科学理性的声音,但也有大量误导视听的流言。这些流言的存在,使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这个纯粹的科学问题,沾染了诸如意识形态、阴谋论等非理性因素。

流言中,有些利用大众的认识错误进行误导,有些则歪曲事实、公然造谣;而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则是散播有设计缺陷的实验结果、对正常的科研结果断章取义。这里我们就针对这些流言进行一次深度的剖析。

/
无知产生谬误


因为缺少对转基因食品实验手段、培育目标、生产方式的了解,以至于“想当然”,产生误解或被误导。

我国自古以来有推崇“自然”、“天然”的传统,认为未经加工改造的才是“好的”、“有益的”。作为人工改造产物,转基因作物以及转基因食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天然”。这可以说是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持有怀疑态度的心理基础。

然而,食品安全并不能依靠传统和感觉来衡量。对传统食品如此,对转基因食品亦是如此。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有能力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食品品质质量检验体系,来对食品安全性进行科学的检测。

对于转基因食品来说,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以下几点:一、导入新基因的表达产物对人类是否具有毒害?二、表达产物是否会造成食物中其他有害物质的增加?三、转基因食品是否增加了致敏性?对于第一点,目前广泛种植的抗虫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其表达产物都是蛋白质。而蛋白在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会被切断、分解为寡肽甚至氨基酸,从而被人体吸收,因此理论上说不会对人体造成毒害,何况动物饲喂实验也表明其并无毒害。对于第二点,目前高达“纳克/千克(即数百亿分之一)”的检测精度,足以检出远低于有害量的物质,而对目前商业化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尚未有额外有害物质产生的报道。对于第三点,致敏性是多种食品的内在属性,并且和人体个体差异有直接关系。例如普通花生制品每年都可造成美国数百人因严重过敏而就医。但并无可信报道显示转基因食品具有更高的致敏性。

事实上,上面几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的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实验和检测,目前科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不存在食用安全性上的差异。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要求“绝对安全”,这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世界上这么多人研究转基因作物,但被批准种植的种类却这么少,这说明转基因作物是有害的”这一谬误的产生,是对转基因作物培育过程不了解所致。世界上的转基因作物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实验型和生产型。实验型转基因作物,是为了研究基因功能、探究技术路线、新品种的检验检测、以及审批前的评估等工作所用,并不参与生产和贸易。而生产型转基因作物,则是经过评估,被认为达到其研制目标、符合安全性标准、可以用来大面积种植并进行贸易的转基因作物。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基因不断被发现,实验型转基因作物的品种数量急剧增加,总量极为庞大。目前在任何一个具有农业或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大学,都可以找到几十种实验型转基因作物的身影。但是它们承担着不同的实验目的,并非都要转化为生产型,因此给人造成研究种类和审批通过种类数量差异巨大的感觉。

与谬论相反,种类多样的实验型转基因作物反映了科学界探究基因功能和转基因技术的高涨热情,而相对较少的生产型转基因作物,则恰恰说明检验和审批的严谨性。不过,生产型转基因作物虽然较实验型转基因作物为少,但其种类也在快速增加之中。美国目前已经通过联邦政府审批、可以进行生产性试种的转基因作物多达万余种(其中一半以上是玉米),并以每年数百种的速度增加。截至2012年,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仅大豆、玉米两大类总和就达181种。即使是保守的欧盟,也有近百种供人食用或饲料用的转基因作物取得了种植许可。可见,被批准种植的生产型转基因作物并不少,由此得出“转基因作物有害”的结论毫无逻辑。

“转基因不能留种”,所以“转基因食品对生殖功能有害” 这一流言之所以会传播,一个因素是新闻报道对“种子自杀基因”的夸张描述,另一因素则是对商业化作物种子制备的意义不了解。事实上,“自杀种子”原理虽有报道,但其技术仍处在研发阶段,尚未应用到现有的商业化作物中,而是否需要应用还存在相当多的争议。很多转基因作物实际上是可以自行留种种植的,例如黄金大米。被广泛种植的抗除草剂大豆,因为可以留种,使得孟山都公司在阿根廷损失不小。也有一些转基因作物依靠转基因的亲代杂交而成,由于其结实后再种的子代会发生性状的分离,因此和普通的杂交作物(如杂交水稻)一样,不能自行留种。应该看到,转基因作物作为一种产品,购买种子是保护知识产权、刺激进一步研发的有效方式,并且购买新制备的优良种子而非留用老种,也是作物高产、稳产的保证。

 

1 of 4

同期杂志的其他文章

新发现 2013年9月刊
血小板对抗细菌感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的作用不仅仅是减缓伤口流血,而且可以防止细菌感染。Nature Immunology发表的...

海洋哺乳动物如何储氧?

海洋哺乳动物是如何存储足够的氧气、并在海里屏住呼吸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科学家宣称已经找到了答案。

摄像机“读”唇语

在科学、医疗、工业等领域,为了观察物质世界的瞬时变化过程和特性,高速摄影技术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

关于我们 广告联系 订阅杂志 我要投搞 隐私政策
COPYRIGHT© 2005-2023 《漫旅 TRAVEL + LEISURE 》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21-33313788
美国版 亚洲版 沪ICP备1800194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