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创意的新新人 创意客
他们是中国“创客”与“创客空间”的起点,最早一批以“创客”身份出现的人。他们在第一时间,跟随开源软件与硬件的开发与传播速度,把最新科技与当下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眼中,“创客”的身份同样是一种全新的“跨界”,把电脑科技、工业设计、开源硬件的DIY,放置在同一个创造新生活的设计平台上。
新车间
中国创客空间的起点
在刚开始接触“创客”领域的时候,几乎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一提到“创客空间”,必定是力荐“上海的新车间,一定要去!”走访散落在中国各地的创客以及新兴冒出来的创客空间,在他们的言谈中必谈,“新车间曾经来这里做过讲座。”2010年,来自台湾的软件工程师在上海“新单位”创办起属于中国创客的第一面“办公桌”,自此,创客开始在这片土壤生根发芽。新车间的名字,也伴随着创客现象,成为创客群体的代言符号。
在搬离新单位,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新车间的“三剑客”团队,李大维以及放弃美国软件工程师优渥待遇的伍思力与谢琳夫妻,把在国外已经盛行几十年的“创客”文化,变成在上海的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安化路上带着80年代中国风情的工作室,还是现在毗邻“创意先锋”W+K广告公司的长乐路工作室,工作室的面积逐渐增大,依然跟不上每次前来参加活动人群的增长速度。
新车间每周的固定活动,周三晚上的机器人制作,周六上午的开源程序介绍讲座,每次活动都会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创客前来分享他们目前设计的作品、交流详细到编程代码和细节设计的经验。Arduino,Processing,3D打印机,太阳能机器人……这些都是创客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在这些推进创客“创新”的人们手中,变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具体事物。往往在讲座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人们都会回到工作台前,由主讲者详细拆解制作的步骤,编程的细节。
正如李大维曾经说的,“开源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并不是创新的过程。”把从开源信息中获得的经验,再以开源的方式扩散开来,正是创客与创客空间的最大魅力。它对于“创新”概念的重新解释,扫除有关“科技未来”的误读。科技界的新事物,总是在现有的技术上往前推进,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新车间的官方网站上,根据网页边栏的文章分类按图索骥,就可以快速扫盲“创客”入门必备基础。在向伍思力询问有关创客的问题时,他能够行云流水地在键盘上“背出”十几个和创客相关的网址。有关分享与开源,或许再也没有比创客更了解创客们的需求。
北京创客空间
创客亦是创业的过程
在创客们的盛世“创客嘉年华”布展过程中,《创诣》深入北京前线一探究竟,问及总策划人,工作人员们齐齐指向一个正在触摸桌前忙碌调试的身影。走近一看有些诧异,首届大型创客嘉年华的总策划,竟是眼前这位年轻人——王盛林。几经攀谈,王盛林丰富的过往经历似乎拨开了疑团,生于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交换生前往法国,背包行走30余个国家,在乌克兰教授MBA课程,会设计、写程序……。2011年3月正式回国,一次与朋友前往FlamingoEda开放空间的经历开启了他的“创客”之路,新奇的项目使他发现,这里就是他的梦工厂。
2011年3月,王盛林和肖文鹏二人联合创立了北京创客空间,同时给了maker一词统一的翻译——创客。当一切都还是零时,平台空间极小,王盛林和同事们通过微博宣传北京创客空间。每周举办形式多样的工作坊活动,制作3D眼镜、植物染、噪音盒、做电子音乐,焊接工坊,甚至学习开源硬件,通过专业技术员的授课,一个零基础的人通过4至5周的参与,即可学会。随着趣味的话题和口碑相传,吸引了电子机械工程师、建筑师、DJ、VJ也来到这个平台。短短一年间,从最初的6个会员发展到6000多人。北京具备浓郁的艺术气息与设计资源,可以最快速吸引热爱艺术、设计,有冲动、爱玩的人聚集。
梦想的雪球越滚越大,北京创客空间吸引了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高校与机构的关注;在创客嘉年华上与Intel全球新媒体机构创想计划合办的“创想48小时”算是相对大型的活动,融合全国活跃的40位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和创客进行48小时的艺术与科技创作马拉松,Triple Major服装买手店老板、动画制作人雷磊、摄影师编号223等齐聚,通过一晚上的讨论,翌日着手操作,第3天的晚上展示成果。作品包括通过装饰贴条会演奏旋律的服装,通过拉链可调节音量的音乐外套等,而获胜的作品将会于全球展览。
乐观的前景虽然近在咫尺,但严峻的现实又将北京创客空间拖回现实。日益扩大的人群需要更多的人手、更多的工具来协助,资金缺乏是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正在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寻觅社会企业和天使投资的帮助。王盛林还是积极的:“创客,也是创业,这正是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通过电视台宣传,网站筹备,创立桌面“微工厂”,让一张桌子解决所有实验工具问题是他们潜下心来准备去做的事。可喜的是,北京创客空间与日俱增的成效吸引到了政府的关注,政府将为他们解决一部分资金和场地的问题,很快他们也即将入住全新的实验室平台。
传达创客文化是北京创客空间的目标,而对于公众来说,行动力是走向全民创客的首要条件。发展现有的开源和学术研究成果来把想法变成现实,开放成果供他人进一步研究,真正鼓励每个人热心走入创客生活,同时坚持尝试将创新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些对于王盛林和北京创客空间而言,任重道远,却乐此不疲。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