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创诣-建筑空间 >> 双栖斋 回归理想空间

双栖斋 回归理想空间

文: 晏木  | 图:唐煜


初夏的阳光,在那面斑驳古旧的墙上画了一个椭圆的影子,像一粒花生。“花生”里有一棵楝树,还有一棵桔子树。树的影子,又成了墙上的画。跟随着太阳的脚步,画也悄悄地移动。如此灵动的空间,是否让你想起某一次画展的一个角落,抑或艺术家工作室?

答案是:粪坑。重生后的粪坑,从一个56平方米的粪坑,化身为传统风格主宅院旁的一个独立配房,用来聚会与休憩,并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双栖斋。它其实包含了两座建筑,一座是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建设的工艺也是传统的,将来作为旅馆开放;另一个就是粪坑改建成的比较自由散漫的现代空间。后者的建成一度引起当地村民的围观。

height=556

“每次设计一个建筑,我都不只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饱含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这是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后的发言,而从30年前至今,中国城市乃至蔓延至乡镇的大幅度拆迁和改造,已经或正在毁掉多少“自然的居所”。双栖斋是张弘的第一个理想实验,希望通过这个空间唤醒乡镇复兴的意识,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值得一提的是,从业主到设计师,都不在这个项目上谋取利润。我们相信并祝福,这不会又是一个“多年孤独的坚持”。

建筑的主人张弘一直住在上海的中心地段,几年前,偶然结识了一位常年拍摄中国古村落的纪录片制作人,之后自己也开始关注“中国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这个话题,并在朋友的引荐下,找到了位于太湖之畔的陆巷村。

陆巷村坐落在苏州西南的东山镇,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加上村民喜爱种植各种果树和茶树,整个村子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古村初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是明代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自那时起建起多幢大宅,至今村中仍有近20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一条长达500米的明代古街,由两米多长的花岗石条铺成,竖着“探花、会元、解元”3座牌楼和镌刻有古代骑马、上下桥的标记,村中还筑有6条直通湖畔的巷弄。

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令张弘一见倾心,他很快买下村子里的一座民宅。在保留民宅的传统风貌的同时,如何处理宅子外那个废弃的粪坑成了问题。从照片上看,那时候的粪坑因为废弃多年,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垃圾场,连外墙上都堆满了灰尘与落叶。

/

2010年,张弘开始了对粪坑所在场地的第一次改造。但万事俱备之时,恰逢村长改选,工程不得不中断。紧接着又下起连日暴雨,所有材料都被雨水浸泡,工程取消,损失10万。今年4月,张弘邀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为其进行改造,要求恢复“从前古村落里的交流空间”,一个“人们很自然地想走进去的地方”,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改造工程的进度很快,22天完成(2012年4月10日至5月2日)。改造的难度听上去似乎不大,将外墙全部拆去,重新搭建起来的屋子围绕两棵树形成一方天井,地面全部铺上砾石,整体是一个敞开的建筑空间。虽然是改造,但设计师在许多地方选择了“保留”。

现在看到的两棵树,一株20 多年的楝树与一株15年的桔子树,被留了下来。理由很简单,按照主人张弘的说法,“中国的古代,砍一棵树,掉一个脑袋!”也许历史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古人尊重自然的心意,绝对让热衷大兴土木的现代人汗颜。在陆巷村,自古盛产桔子,由李少红执导的电影《桔子红了》便在这里取景。像许多当地人家一样,双栖斋的后山坡也种满了桔子树。每年5月,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桔子花香。这保留下来的两棵树,成了双栖斋的一幅天然壁画,而且随着一天之中光线的不同有所变化。

粪坑外墙的老砖被全部用在新的承重墙上,略带倾斜的混凝土屋盖围绕着两株树形成了天井,地面也保留了原来从南到北的自然形态,从村中拾来的砾石被用来铺设地面,整个建筑形成一种人工与自然混合的状态。“过去造房子,砖都是用石灰砌的,所以拆了还可以再利用。”张弘个人十分欣赏设计师这一系列的环保做法,最后出来的效果也让他很满意:历经风吹雨打的老砖,用它们最沧桑的容貌向过往者传递着什么,或许是有关千年古村的感慨,或许是建筑材料的生命力,总之,是建筑与人的某种交流,那正是主人张弘所希冀的。

height=368

注重风貌保护,也是设计上“保留”的重要部分。传说陆巷村的大宅,最初是明清时期来苏州做生意的徽州人所建。因此,当地的老宅也都是厅堂开敞、粉墙黛瓦的模式,双栖斋也沿用了这一点。建筑外墙面全部用白石灰水涂抹,连墙上的肌理也经过仔细琢磨,基本与当地民居的原始风貌相统一。古村建筑顺应地形,于是双栖斋的地面也保留了原来的坡度,甚至连顶部,虽然倾斜,却在高度上与主宅的屋顶保持一致。这样的设计看似没有用心思,却是有心人一定不会错过的古村一景。

最大的亮点是那粒“花生”。设计师的想法是,“所有建筑面向天空”,于是诞生了这样一个似圆非圆的洞口,给两棵树,也给整个建筑空间予自然。从设计上来看,它似乎是一口天井,是设计向中国古代民居的一种回归。我更愿意将这个洞口看作是一扇窗户——向天空、向大地、向人类毫无保留,四季敞开的窗户。事实上,除了这个,整个建筑没有真正的窗户。外墙上的那两扇“心灵的窗户”,都是涂白色颜料时留出来的、封闭的“窗户”。表面上不通里外,却寄予了设计师一个美好的假想:窗户内存在一个冥想的空间。而其中一扇“窗户”的一边,安放了半边木门,也是整个建筑唯一的入口。但设计师的用意是希望人们忽视门的存在,因为“花生”才是他心中唯一的“门”。

1 of 1

同期杂志的其他文章

创诣 2012年7-8月刊
泛创意的新新人 创意客

他们是中国“创客”与“创客空间”的起点,最早一批以“创客”身份出现的人。他们在第一时间,跟随开源软件...

时尚版穿越剧

Elsa Schiaparelli,绝大多数听过这位意大利时装设计师的人,是因为她曾被喻为Coco Chanel在30年代最强的劲...

D-Day的玩笑

“D- Day可以理解为Daily Design‘日常设计’,也可以理解为Design Day‘设计日’,作为观众,今天是您的设...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
关于我们 广告联系 订阅杂志 我要投搞 隐私政策
COPYRIGHT© 2005-2023 《漫旅 TRAVEL + LEISURE 》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21-33313788
美国版 亚洲版 沪ICP备1800194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