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自信 方为卡地亚
从机芯设计到外表设计
卡地亚腕表工作坊是瑞士最大的全面集成型腕表工作坊之一,这幢庞大的透明玻璃建筑位于侏罗山谷群山环抱中,与四周的牧场绿树融为一体,占地40,000平方米。逾175种制表工艺分属三大主要部门:研发、制作与客户服务。工作坊汇集了来自约37个国家的1,200位员工,现代的尖端科技与传统的精细手工技术并重,摒弃了将各工艺分门别类、相互割离的传统生产模式,将制造一款腕表或机芯所需的所有工序集中到一起,分区进行管理。这种团队合作模式有利于共享手工技艺,也得以确保严格监控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腕表的品质。
首先在会议室,Carole透过PPT向我们概述了卡地亚的制表历程。成立于1847年的卡地亚,与钟表有着悠久渊源,1853年制作出第一款怀表,1911年制作出第一枚腕表,并于1928年开始外购机芯,制作复杂腕表。1970年代卡地亚来到拉夏德芳寻找合作伙伴,并收购了一些小工坊,推出Master系列。事实上,卡地亚在瑞士共有六个表厂(在日内瓦的机芯厂负责日内瓦印记机芯的制造、组装与调校),总共雇佣1,500人,但拉夏德芳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于2001年落成启用。
听完简报后,我们迫不及待随着Carole来到了参观行程的第一站,开发部。这座五年前加盖的大楼极少对外开放,以开发机芯为主,目前有员工20人。在有了一个想法后,首先要绘制草图,并在电脑上绘制出设计图。这个设计图需先呈交给以总裁为主席的委员会,得到认可签字后,才可以接下来的开发流程。设计图经由精确计算,三维模拟出所有元件,元件数少则120枚,多则可达500枚。同时要展开专利申请。紧接着是制作一个制作手册,里面记载了所有工序与元件的完整记录,包括使用的润滑油、螺丝的重量,可谓钜细靡遗。除了制作这些元件,还得自行生产制作这些元件的工具。元件的生产后是组装样表,进行测试、调校以及不断的微调,测试多达150项,须全部确认后才能批准生产。一枚新机芯从概念产生到批准生产,时间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离开机芯研发部门,我们来到表壳与表链研发部门,一向注重美学设计的卡地亚,在这方面的投入自然也是重中之重。这部分的研发流程与机芯相同,同样要经过多道手续,但比较有趣的是,会以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腊膜,这样打印出的腊膜,可选择多种颜色,其表链甚至可运动自如,能直观地感受佩戴的感觉。Carole表示表厂掌握这种3D打印技术已有七年,打印一个腊膜不过两分钟,能大大加快开发周期。打印腊膜后,印上临时表盘并安装临时表镜,提交委员会审查,在总裁核准后即可进行金属实物的开发。
我们对这个委员会满好奇的,追问下,Carole表示,委员会成员有四人,除总裁外,还包括品牌历史资产部门、行销部门、钟表部门的三大巨头。至于总裁不满意时会怎么修改?Carole翻出了两张蓝气球的原始与最终设计图稿,我们发现蓝气球的表冠与镜面厚度都曾经过前任卡地亚总裁Michael Thomas的修改。
到了实物开发阶段,不同尺寸,不同颜色,不同材质,再加上不同的表盘、表带,要组合出差不多300个不同的设计,所以最后量产的那个设计,可真是经过重重把关才得以雀屏中选。此外,卡地亚还提供客制化服务,Carole抱出一大叠设计图,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VIP定制的卡地亚腕表,不同的机芯功能,不同的材质及盘面设计,并叠加上各式珠宝。但卡地亚对客户的要求可不是照单全收,最终仍必须经过总裁确认签字,于是那些与品牌形象不符的设计,例如表盘上的色情图案,便会遭到拒绝。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寻繁花之芳 探永恒之秘
记得是在巴塞尔表展尾声,忽然转凉的春日傍晚,我们跟着迪奥(Dior)团队踏上旅程,从位于瑞士的制表工坊、...
-
-
巴黎欣迎艺术大师
今年恰逢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成立300周年,而前不久,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巴黎首家专卖店亦盛大...
-
-
这些表只有一根针
你见过表盘上只有一根指针的表吗?没有秒针,已经够简洁了吧!再拿掉一根针,这表要怎么显示时间?表盘上只...
-
-
怒放之花,在腕间荡漾
高级制表素来注重传承和工艺,这两者对于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而言,已经深深地融入品牌的血液...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