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创诣-专栏 >> D-Day的玩笑

D-Day的玩笑

文: 何见平  | 图:郑航天

/

                                                             王序(左)与何见平
和北京比,深圳的空气仿佛来自天堂,理想中的纯净得以实现,呼吸变得美好。4月,犹如初夏,深南大道上,华美术馆左右的阔叶林,肆无忌惮地眩着绿意,那种生命的张力,远不是设计能达到的。我来参加王序策划的“D- Day”展。一个人,走在阳光刺眼的路上,反刍着有关这个展览的记忆。

这次在华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是王序继2010年3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一次展览后的延续。当时我也参观了那次展览,邀请参展团队为:王序工作室、OMD当代设计中心工作室、吐毛球设计工作室(广煜、刘治治)和韩家英设计公司四家单位。当时,作为主人的王敏,在展览前言里写道:
/

                                                                 (D-Day项目)
“D- Day可以理解为Daily Design‘日常设计’,也可以理解为Design Day‘设计日’,作为观众,今天是您的设计日,您将参与设计师的日常设计工作。但设计师如何工作,设计师与客户、用户如何沟通,创意是如何产生的,设计最终是如何实现的,隐藏在设计作品背后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大众所知并不多。通过这个展览,观众可以参与,见证正在发生的,进行的设计过程,四个当今引领中国平面设计的有代表性的设计工作室,每天将他们的设计内幕展示给观众,让大众了解设计的内在因素,让同行受到启发,让我们不再简单地被设计。”

我觉得,这个前言内容,代表了大多数观众对这个展览的心理期待。但是王序,无疑和观众开了一个玩笑。在北京那个展览中,虽然被布置得有现场的感觉,有一个工作台,有打印机,可以把即时收到的设计工作室发来的信息打印出来,马上布置到墙上。但是观众不能看到 “设计师如何工作,设计师与客户、用户如何沟通,创意是如何产生的,设计最终是如何实现的……”,至于“隐藏在设计作品背后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更不能平静表达给观众。设计师大都用了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把这个展览,当作了自己私人的情绪表达,“日常工作”的状态被设计师处理得玄妙莫测,“日常”这个观点被作为“实验”和“私人日记”来表达。

我没有想到,两年后,王序又在深圳举办这个主题的第二次展览。这次,我也被他邀请参加。

4月1日接到王序邀请我参加展览的短信:“……D- Day展属于实验性展览,我把它称之为日常记录。……在展场内,随着时间的流逝展线也越来越长。展览在意义上实际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时间也是一样。”

他在短信中有句意料之外的句子:“我用D- Day作为展览的名称,想该展览一样代表着勇敢、牺牲以及胜利……”“今天是愚人节,但这封信是认真的。”如果没有这句提示,我真会想到王序在开我愚人节的玩笑。第二天,我收到华美术馆的邀请函,里面的文字大致相同:

“……跨越平面、建筑、服装等众多设计领域,以电子邮件作为‘作品运输’方式,向公众呈上这些来自深圳、香港、海外设计师们每日最新鲜的手稿、草图、效果图、作品、照片乃至他们的点滴创意碎片与生活细琐。展览使用设计日志形式延展,以时间为序,作品亦会每日新增,我们将以这样变动的呈现方式,共同探讨设计的日常运作及创意的产生,试图构建设计与观众之间的对话。”

我想遵循文字传来的展览要求,还是按第一次北京展时,王敏在前言中的理解内容,来思考如何完成这个邀请,如何能展示我柏林和杭州两地工作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我的预想方案,是在两个工作室各安装一个摄像头(或者多个),而在华美术馆陈列一个荧屏的双画面,曝光自己的工作室。没想到,这个方案得到两地助手的反对,甚至以罢工来抗议。

事实上,这个时间段,我们两个工作室工作都在超负荷,我迎来最好的工作状态,实在不能分出人手,来单独完成这个看似简单,却需要时刻关注的项目。犹豫再三,我拒绝了王序的邀请。在这个“犹豫再三”中,我其实没有勇气,能把我工作室的日常状态曝光于大众,我不想别人看到我焦灼不安、暴跳如雷、喃喃自语、沾沾自喜、苦思冥想、失败无常,更不想观众看到我和客户的讨价还价、委婉求全、装腔作势,和助手的喜怒无常、吹毛求疵、疲惫无助。天哪,我没有勇气曝光这些过程。事实上,这才是我拒绝王序的主要原因。

但我答应王序,我愿意出席在美术馆的论坛,其实,我想看看,其他设计师如何“老实”地曝光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些劣根性的心态,从我这就能典型反映,自己没有勇气展示的,却希望看到同行曝光。

这次参加展出的设计师为:陈幼坚、黄炳培、刘珩、黑一烊、欧阳应霁、山中一宏、朱力行七人。我最想看到的,和大部分的观众一样,是陈幼坚的工作日常过程。结果,还是和预想的一样失望。王序,无疑被迫又和观众开了第二次玩笑。没有一个设计师曝光自己的设计日常过程,展出的大部分还是美食美图、心仪的作品、成功的片刻、团体照片、大项目的手稿、大团圆的片刻、异国风情、心情写照……日常设计工作,和团队和客户的工作过程,没有人愿意曝光。

“D- Day”是一次次的玩笑,我终于明白。不会存在一个现实中的设计工作日常展览,没有人愿意把“日常”真正带入展览馆,我们习惯了在展览馆展出自己的完美和成就。枯燥、纠结、不安、大哭大笑、不洗脸刷牙的过程是不在其内的。王序的“D- Day”是一个理想国的展览项目,观众的期待,造就了这一次次的玩笑。这些玩笑不是昆德拉式的辛酸和黑暗,它是私密窥探的失望,犹如遭遇期待已久的3D电影,却忘了带3D眼镜。

                                                                                                                      2012年5月10日柏林

1 of 1

同期杂志的其他文章

2012年7月号
局外人

我刚刚帮自己的微博贴了个标签:outsider。前阵子Giorgio Armani在北京办的那个活动,虽然名称是“唯有今宵...

消失的记忆

中央工艺美院是中国现代设计的摇篮,从吴冠中、张仃到常沙娜、柳冠中,无数的艺术设计大师在这里传道、授业...

在普吉过一个理想的夏天

我愿意望着星幕下的泳池沉静地睡去,我愿意在鸟儿鸣啭着的晨光中醒来,我愿意在忙碌的都市梦里重回此地,悦...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局外人

我刚刚帮自己的微博贴了个标签:outsider。前阵子Giorgio Armani在北京办的那个活动,虽然名称是“唯有今宵...

消失的记忆

中央工艺美院是中国现代设计的摇篮,从吴冠中、张仃到常沙娜、柳冠中,无数的艺术设计大师在这里传道、授业...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
关于我们 广告联系 订阅杂志 我要投搞 隐私政策
COPYRIGHT© 2005-2023 《漫旅 TRAVEL + LEISURE 》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21-33313788
美国版 亚洲版 沪ICP备1800194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