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新发现-深度 >> 植物王国新面孔

植物王国新面孔

文: Yves Sciama

/
热血沸腾,兴奋激昂,这两个词最能形容植物生物学界的现状。10年来层出不穷的新发现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活力,将植物“无意识生命”的刻板形象彻底推翻。一般而言,科学家提出激进假设、着手创新实验或发明新词时,只能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可如今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仿佛挣脱了桎梏,全面出击,竟也常常满载而归!

苏珊•邓德利就是其中一个极佳例证,她于2007年首次证明植物能够辨识出自己的亲属。最近,她和学生阿曼达•菲莱(Amanda File)进行了一项新实验,探索当植物周围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非“陌生族类”时,是否会与菌类盟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即形成所谓的“菌根”)。“菌根能够让相邻的植物互通有无,分享资源,但有可能被一些寄生者所利用。”苏珊•邓德利解释道,“所以我们认为,植物应该倾向于在亲属间使用这一策略。”

两位科学家很快设想出了一个实验方案,研究对象是平平无奇的杂草——豚草,她们没有猜错!“实验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当相邻植株有亲属关系时,菌根占据的空间比无关情况下增长了154%!”这一数据至今仍令苏珊•邓德利咋舌不已。实验结果于2012年9月发表,确证了植物对待亲属比对待陌生同类更具共享精神。

诸如此类的新实验每月都有,让人目不暇接。然而热闹背后却是一个矛盾的现状:大量问题仍然没有答案,目前阶段源源不断的新发现恰恰说明我们对这一领域所知甚少。有些研究引起激烈争议,科学家各执己见,论辩不休。没有一个学科像植物生物学那样,最杰出的专家对关键课题的意见南辕北辙,存在严重分歧!当然,他们都同意植物“无意识生命”的说法是陈词滥调,而且在他们看来,植物感觉敏锐,充满活力。但是共识到此为止,他们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联手为研究展现的“新植物”描绘一幅肖像。

在这片模糊地带里,首先让我们大惑不解的是植物互相辨认的机制。这一能力从何而来?也许答案就在植物渗出液中。这些由植物根系分泌出的分子混合物是多面手,既能溶解岩石,也能滋养菌类盟友。只不过科学家尚未从渗出液中找到任何植物标识自己、标识亲属或同类关系的“身份”分子。他们甚至无法排除化学方法以外其他手段介入的可能,因为当一株植物的根系碰触到基因相同的另一株植物(插条繁殖)的根系时,由于分属两株,它们仍会将对方视做异体。

同样,植物之间的信息交流现象虽然已经确证无疑,但仍然不乏谜团。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持续释放挥发性物质,一旦遇到压力,混合物的成分就会发生改变。但是我们不清楚这数百种分子除了能吸引昆虫之外,还肩负什么其他使命。

/
语言……何种语言?


它们是否携带着需传递给其他植物的复杂信息呢,从而构成一门真正的语言?或者还有其他功能?抑或没有任何功能?争论依旧如火如荼。植物语言说的怀疑者和支持者各不相让。苏珊•邓德利属于前者,她的论据是,经过30年的研究,目前只发现植物拥有两种气体分子感受器,分别对应乙烯和甲基茉莉酮酸酯。“在我看来,植物语言可以归结为对一到两种气体分子的使用。”她评估道。虽然出于谨慎,她并不排除仍可能发现用于交流目的的新成分,但对她而言,“现在应该开始思考更简单的假设了”。

与她意见相左的伊恩•鲍德温发现,如果对野生烟草进行基因改造,使其不能释放挥发性物质GLF,成为“哑巴”,那么处于它们下风口的烟草同样会大大减少自身的基因活动。“邻居的静默不语让它们也哑口无言,所以它们是有‘听觉’的!”伊恩•鲍德温兴冲冲地指出,“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植物的‘鼻子’在哪里,但是我敢打赌,未来10年年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第三个问题争议最大:植物有神经活动吗?它们是否拥有一个等同于神经系统的机制,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巴黎第七大学膜电生理学实验室主任弗朗索瓦•布托(Fran.ois Bouteau)持赞同观点。“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已经证明,植物之间通过电信号交流,它们通过细胞膜去极化形成离子流来传递信息。”他回顾说,“现在我们知道,植物中也存在胞裂外排和细胞内吞现象,即细胞膜排出和吸收分子,这与动物的神经突触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植物既没有神经元,也没有神经突触,没有任何可以称为大脑的器官,一切都进行得更慢,但我们确实可以说它们有‘神经活动’。”

植物之间通过电信号交流,它们通过细胞膜去极化形成离子流来传递信息。”他回顾说,“现在我们知道,植物中也存在胞裂外排和细胞内吞现象,即细胞膜排出和吸收分子,这与动物的神经突触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植物既没有神经元,也没有神经突触,没有任何可以称为大脑的器官,一切都进行得更慢,但我们确实可以说它们有‘神经活动’。”

依然证据不足

“植物神经生物学”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2005年。 正是在那一年,任教于佛罗伦萨大学的意大利科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和任教于波恩大学的斯洛伐克科学家弗朗齐歇克•巴卢谢克(Franti.ek Balu.ka)共同创建了“植物神经生物学促进会”。这个横空出世的新名词顿时激起学界一片口诛笔伐,从耶鲁、牛津到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36名供职于顶尖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联名发文,征讨这两名离经叛道之徒,指责他们的认识出自“肤浅的类比”和“值得商榷的推论”。在这些权威的眼里,在某些植物中观察到的电活动过于原始、过于混乱,够不上“神经生物学”的标准。面对如此激烈的反弹,这对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科学家退后一步,将他们的组织更名为“植物信号与行为协会”,但是他们仍然坚信植物神经生物学确实有成为一门学科的资格,并且终将被学界认可。

这场学术大辩论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关于植物之间电信号交流规模的讨论仍然余波未平:到底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我们才能承认植物有神经活动?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的伊恩•鲍德温解释说:“问题在于,虽然已经证实植物之间存在电信号活动,却很难证明这些活动在传递信息,更难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我们能够敲除基因来研究植物的化学活动,但却没有中断植物电活动的方法。除非对植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否则无从进行观察。”苏珊•邓德利则对这些信号的存在持保留意见。她还认为,提出“植物神经生物学”之类的争议术语会引起不必要的论战,反而阻碍研究进展,因为“有些同行憎恶”这些术语。

身份识别、化学语言和神经系统,这三个问题将我们引向植物世界的终极谜团——植物智慧的本质是什么,它的中枢在哪里?植物是如何整合接收到的数百条信息的,它们之间如何协调、同步、调节到最佳状态?换句话说,植物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瓣叶片是如何作为智慧生命体的一部分来行动的?就算各种生物的大脑千差万别,可是没有大脑也能实现这一切吗?

1 of 2

同期杂志的其他文章

新发现 2013年5月刊
希格斯玻色子的末日预言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使物理学家得以完成对宇宙稳定性的计算,他们竟得出了一个末世预言:真空并不稳定,它随...

呼吸也有“指纹”

是什么让一个人从本质上不同于其他人?兴许你会认为是指纹、是DNA..现在还要加上一条:呼吸。科学家发现,...

快走比跑步更健康

一项长达6年的跟踪研究收集了33060名跑步者和15045名快走者的健康数据,他们的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智慧的植物

植物不仅听觉灵敏、行动自如、善于沟通、有家庭观念,甚至还有不错的记性!一言以蔽之:它们是“智慧”生物...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
关于我们 广告联系 订阅杂志 我要投搞 隐私政策
COPYRIGHT© 2005-2023 《漫旅 TRAVEL + LEISURE 》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21-33313788
美国版 亚洲版 沪ICP备1800194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