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但不缺心眼
情绪低落的蜜蜂
在对卡尼鄂拉蜂的准备训练中,研究人员把气味A与一种奖励挂钩,气味B与一种惩罚挂钩。受训的蜜蜂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放在离心机中剧烈转动1分钟,造成掠食动物进攻它们的蜂巢的效果。接下来的5分钟,研究人员向所有蜜蜂展示5种不同气味,气味A、气味B,以及三种介于两者之间、与它们或多或少相近的气味。实验结果:那些被“折腾”过的蜜蜂更倾向于将模棱两可的气味诠释为“惩罚”的气味。它们的判断,也就是对世界的感觉,从认知角度上刻上了“悲观”的烙印,就像人类的抑郁一样。这说明蜜蜂也可能产生焦虑。
聪明的章鱼
在印尼海域跟踪研究了9年后,研究人员发现了20只条纹章鱼的有趣行为:它们竟会利用沉入海底的椰子壳打造栖身之所,以保护它们那柔弱易伤的躯体——就像着盔甲一样(如图)。这不只是简单的寻求庇护的问题,因为这些章鱼为了以后使用方便,会长途搬运椰子壳——这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工具。这是一种十分高级的认知能力,几乎接近于智力,而我们本以为那只是少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专利。
内心丰富的蜘蛛
624只孔蛛参与了实验。实验装置:两条用铝管搭成的弯弯绕绕、带有岔路的“跑道”,路径A通向一只猎物,路径B则通向一只空盒子。一切奥妙都在路径设计中:能够自主选择路径的孔蛛离开了起点无法再看到猎物。研究人员把饿了10天、平静下来的孔蛛放在出发点上,将它们释放,它们在观察了周围环境后便朝猎物奔去。实验结果显示,总体上,尽管路径蜿蜒曲折,而且看不见猎物,但多数孔蛛都会选对路径。这说明它们保存了对猎物以及复杂路径的心理意象,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心理发展阶段,拥有了“客体持久性”。人类婴儿要到18~24个月时才拥有这种能力。
敏感的螃蟹
实验方法很简单:一只普通滨蟹,第五对足上连接电线,放到一个干燥的大盒子中央,盒子相对的两边装有遮蔽带,模拟成退潮时螃蟹为躲避掠食者而藏身的隐蔽所。如果它选择了隐蔽处A,会在5秒钟后受到10伏的短促电击,通常会迫使它离开隐蔽处A。第二次选择,它往往还是会选择隐蔽处A,于是受到第二次电击。但到了第三次,实验所用的41只滨蟹中的大多数都开始吸取教训,放弃第一选择A,转投没有电击的隐蔽处B,目的是避免再次产生不愉快的感受。这一推理过程反映出这一甲壳类动物能够感受疼痛。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