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光影的记录者
文:
刘丽君
| 图:朱景浩
“我父亲留下的底片太多,这些是有记录时间地点的,更多的是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的底片”。令小郭先生犯愁的是,上一次整理底片的时候,卧病在床的父亲还能在旁努力回忆它们的出处,现在他再想要整理,却不知从何着手。1980年代末就已经出国的他,对上海城市景象的了解也就停留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后来每年回到上海探亲,他父亲就会在他刚放下行李那刻,拿出相片给他看。照片中不仅有这一年间上海的变迁,更是“不善言辞的父亲”用摄影的语言在与儿子交流。
“当时我看这些照片很不以为然,老是显影过度。我很少会说喜欢哪一张,但是如果我说喜欢,我父亲也会说,这张他自己也喜欢”,郭允眼中的父亲,只是举起相机如实地拍下看到的景象。“摆拍”,或者拿着相机候在某地,等待最佳拍摄时机或者光影效果,郭博从没有用这种方式来拍摄过。或许,也正是这点,他才在儿子眼中,“不像一个摄影师”。
然而,那一瞬间的记录,却如实地捕捉到上海消逝的场景。在他的照片中,有今天几乎无处可寻的“弹格路”(上海特有的用碎石块铺成的马路),消逝不再的里弄,早于陆家嘴金融区出现之前的江南水乡式浦东民居,一度成为上海至高点的老电视塔,走在金陵中学的年轻人……或许,以艺术的角度来衡量这些照片,构图与光影的处理稍有欠缺。但在上世纪70、80年代,那个36张底片都得“精打细算”使用的时期,郭博拍下的几千卷胶片如同一份完整的个人影像档案,把这个城市的时代变迁展现在人们面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师傅林怀民
一场时隔14年再度上演的舞剧《九歌》,最近获得“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的林怀民,与云门舞集在北京一路向...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