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光影的记录者
每提到建筑师郭博,人们都免不了给他加上一个“郭沫若之子”的标签。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他,35岁的时候才回到中国叶落归根,并安身沪上。就连书写都只习惯用日语记录的郭博,借用学人许知远的书名,几乎是一位“祖国的陌生人”。于是拿起相机开始记录,成为一桩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他儿子郭允眼中,父亲的作品如其人,“一点虚假的成分都没有”。
(郭博)
就在郭博先生去世前的几年,一档电视节目的编导听说郭先生花费几十年拍下成千记的照片,特地前去他上海金陵路外滩的家中拍摄。他们哗啦哗啦翻阅家中的相片册,不顾忌可能留下指纹,随意地抽出底片翻看,让看起来一脸好脾气的老先生顿时发怒,采访随即取消。
在郭博为2010年出版的摄影集《上海光影》撰写的序言中,他写出当时拍下这些照片的心境,“作为设计者,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至少在它们临终前为它们留下一张遗照,逐渐成了我的一种使命感。”担任此书的编辑那泽民就曾在郭家见到过一张画满标记的地图,回国后一直担任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建筑师的郭博,知道哪些建筑和街道即将消失,赶着拆除之前去“抢救性”拍摄。郭先生没有留下什么文字来记录自己的人生,在他看来,拍下的这些胶片本身就透露出自己生命轨迹的讯息。
走进郭博曾经住过的家中,他的儿子郭允,目前在日本NHK担任专职摄影记者,向我们打开属于他父亲珍藏的摄影相册,每叠包着底片的信封外详细地写明在何时何地拍摄。在这间不怎么宽敞的房间中,堆满了盛放胶卷与摄影器材的盒子,尘封多年的胶卷盒一被打开,空气中即刻弥漫出一股老胶卷特有的味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师傅林怀民
一场时隔14年再度上演的舞剧《九歌》,最近获得“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的林怀民,与云门舞集在北京一路向...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