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到餐桌,触手可及的新鲜
总是不乏有识之士,关注食材健康、关注环境保护,在距离餐厅不远的地方采用或原始或有机的方式垦荒种菜,第一时间把最新鲜绿色的食材下到灶头、端上餐桌。循着它们的菜单,就是跟着它们的菜园,顺时而食。
浙江
龙井草堂&躬耕书院:回归土地
从杭州驱车前往遂昌县湖山乡的黄泥岭村,需要走3个半小时。上了盘山公路后要转250多个弯到达个大水库,再坐10多分钟的画舫船,上岸后还有一段路才能达到躬耕书院。书院之名“躬耕”二字取自“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典故,种田与读书在古人看来都是“耕耘”,而“躬”字又强调的是亲自践行。在书院,最重要的就是种田与读书。
要说躬耕书院,就必须从杭州的龙井草堂说起,且还必须说说阿戴这个人。2000年,辞去政府公职的阿戴决定在龙井路外鸡笼山附近建一个园子,这是他从小到大的心愿。“园子建好了,总得要让它活着,那做些什么好呢?我喜欢吃,那就开个餐厅吧。”一身江湖气的阿戴说话从来直截了当。他一边建园子,一边随性地跑农村找食材,“农民家的东西最好吃”。就这样准备了四年,2004年4月的某一天,阿戴找了一个厨师,把自己平时收罗来的食材做成几桌菜,请了32个朋友,龙井草堂就算正式营业了。
8张桌子与5000名农户
龙井草堂只有8张桌子,你在这里所能吃到的菜取决于采购员当天拿到了一些什么食材。除了几个时令性不强的当家菜,比如慈母菜等,客人不能点菜,只能说明宴请的预算和人数。草堂只做当地当令的菜,过了时令,客人再如何要求也没有。菜品上桌前,客人就先看到了当天的采购日记,日记上记载着时间、地点、数量、食材品种和农户的个人信息等,还配有图片。
严格说来,龙井草堂做的不是杭州菜,更应该称为民间菜,阿戴解释:“有些菜是从民间听到的,结合家常做法,再研究一些古书上得来的,比如袁枚的《随园食单》等,反复实验得来。”在草堂,做菜是按照节气来的,“食材长到一定的节气,它的状态是最好的。美食的本质是美味的食物,食材状态好,菜怎么会不好吃呢?而食材的状态一直在变,所以中国菜加调料才说‘少许’,比如加火腿提鲜,这支火腿和那支火腿不一样,年份、晒的面、切法都不一样,用量自然要调整。”因为有着优质食材作为支撑,草堂的师傅便得以用古法来做菜,不用味精,调味全凭一锅好汤。在这里,鸡、鸭坚持活杀,毛都是自己拔的,鱼也是采购回来活养。一切都坚持按照古法。
但这样坚持的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高昂代价。目前,草堂的主力采购员有8位,每位又负责联络多位当地的采购人员,光是由草堂发工资的农户就有40多位,与草堂合作的农户就有5000多户。就拿3年以上的老鸭这一项来说,8桌客人需要一年200只鸭子,那就要有50位农户的储备,3年一流转,那就至少150户了,渔民的户头那就更多了。为了让农户坚持古法种植,阿戴开出的收购价往往要高于市场价2-3倍,“在开草堂之前,我在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时管过一家餐厅,为了请个做臭豆腐的高手,1996年就开出了3000元的工资。有经济效益了,这些传统的手艺才会保留下来。”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价廉物美”这个词。
就算是这样,草堂的食材供应有时也会有缺口,而且为阿戴供应食材的农民们最年轻的也快70岁了,之后该怎么办呢?2008年11月,草堂的采购总管为了寻找古法榨取的茶籽油找到了遂昌县,阿戴跟他一起考察来到了黄泥岭村。村里留守老人的窘境打动了阿戴,当他摸出几百元要给老人的时候,对方跪下了,这时在阿戴的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我要留下来。
抛荒地变为寻梦源
爱读王阳明的阿戴遵循着“知行合一”的理念,说做就做——次年3月,架起电线、水泵,一座仿明代的书院建筑就在黄泥岭一块三面环山的抛荒地上动工了。
书院后方大约有100多亩农田,这里种植着水稻、土豆、苋菜菜籽树等几十种农作物。还养着鸭子、鸡、鹅、猪、牛。在这个循环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垃圾”的:粪便化为肥料;水源过滤后可以再使用;鸡、鸭可以帮着除虫。“在书院,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足够自给自足。”负责书院农作的朱引峰带着我们参观农田。一年多前,他只是这里的主厨。“农民是我们的老师,书院请了几位当地的农民回来种地。他们的土地,他们最了解特性。”小朱出生于农民家庭,再次回到土地使他觉得很充实,“作为厨师,我对食材更了解了,对食物也更珍惜。”书院的菜品相比草堂来说更加家常,不用高汤,调味料就是传统的几样,油盐酱醋,一目了然。
书院建成已5年,最近一次杂交稻的收获已达到了1200斤,数字远超过土地面积差不多但用了化肥农药的村民们的收获。阿戴说:“遂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交通不便的好处就在于生态容易恢复好。这块地过去也用过化肥农药,所以要慢慢养它,使它恢复地力。现在生态好了,青蛙、蛇、长尾喜鹊等动物都回来了。”不过,对阿戴来说更重要的是,书院建成后已有4个外出务工的农民回来了。“中国文化最讲究‘天人合一’,可惜现代化的生活让大部分人对土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虔诚。我只想给这里的农民们带去些实惠,让农民回归土地,将原来的耕种方式传承下去。”书院也和附近的农户签订了一些收购鸡、鸭的合同,村民必须用天然饲料来喂养,如果发现一户喂了合成饲料,那其他几户的鸡鸭也都不收了。
起初,阿戴想的是在这里建个收购食材的根据地,但了解了农民的实际生活后,他想做的事情更多了。书院会在暑假举办免费夏令营,邀请北京的特级教师和艺术家来教村里孩子一些才艺,也带着他们了解古法耕种。书院建成后,他又在临安木工山上建立了一个食材供应基地,草堂的蔬菜大部分来自后者。现在,阿戴多数时间都住在躬耕书院,他说:“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想把传统的农耕传承下去,不管我做得对不对,这是我的梦。”这,正如他自己写的对联: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遂昌未必非。
戴建军(阿戴)
龙井草堂及躬耕书院的设计建造者。曾在2010年被邀请出席国际慢食大会,与美国Slow Food运动的发起人Alice Waters对谈。
躬耕书院
地址:浙江省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躬耕书院
龙井草堂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外鸡笼山10号
电话:0571-87888777
人均:300元起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周末去赶集,近距离农户直供
相比超市人头攒动又冷冰冰的购物环境,市集就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周末派对。加入赶集的队伍,主动去寻找一...
-
-
城市农人,照料一块家庭菜园
无论是出于为家庭、给孩子带去更健康安全的食物的目的,还是抱有一个“复得返自然”的田园梦,不愿断绝人与...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