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表
并不是想教人们如何看表,而是想讨论一下戴表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的。
老派表迷一直认为表是用来给自己看的。记得20 多年前曾有一位老资格的瑞士钟表人向我传授他积累多年的卖表经时说:“想卖贵表给男士,只需要找一个戴劳力士的,当然最好是戴金劳的。告诉他,既然你上班时必须与大家一样西装革履,为什么不在袖口下面藏着一件别人没有,而且反映出你自己独特品味,可以世世代代珍藏下去的宝贝,随时都可以忙里偷闲地看上一眼愉悦自己。”那么女士呢?“更简单了。直接赞美一位女士的高雅气质,夸奖她漂亮的衣着、化妆、漂首饰……最后话锋一转,说这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为什么不去买只能够让你自己看着开心的表呢?”总而言之,无论男女,表都是让人们自己鉴赏的,即便有时也会让其他人一同观赏,那也一定是同好间的切磋,绝非泛泛几句赞美或者寥寥数语的评论。
老派表迷的时代,下限大约在上世纪80、90 年代,至迟不过新世纪之交,此后整个世界就格局大变。腕表再也不是少有人议论的冷门项目,而是一个在价格上可以与珠宝媲美,同时在款式上也不断翻新、堪与时装匹配的新潮产业。于是,原本那些只有真正的行家才会讨论的经度定位与哈里森的故事、宝玑(Breguet)与法国大革命的渊源、林白时代早期飞行员片刻离不开表的历史以及劳力士(Rolex)、沛纳海(Panerai)与海军突击队的传奇等,变身成为广告商热衷发掘的题材,与那些诸如麦当娜的手、罗纳尔多的最爱之类的广告宣传混在一起。几乎一夜之间,以往低调的表迷发现自己再也低调不起来了,即便是一只朴素到家古老的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卡拉卓华Ref. 96,也不时会有眼尖者来问这是哪一款,是创下拍卖天价的款式吗,然后一通夸奖投资眼光好,以后要不吝赐教之类的话,让人不胜烦扰。
其实,不知不觉之间,人们对于表的一些最基本看法也开始发生改变,最典型的就是尺寸的选择。20 多年前最典型的男表尺寸是直径33~36 毫米,超过40 毫米的很少。2000 年以后,直径35 毫米的男表几近绝迹,渐渐成为女表占据的领域,就连一直坚守男表直径36~40 毫米的劳力士,也不得不逐渐向40~42毫米发展。从人机工程的角度看,全球各地的人们身高体重都在增加,围绕着现代人的所有消费品包括汽车、家具、时装的尺寸明显都在增加,手表尺寸自然也应该与首饰、眼镜一样趋向变大。不过,那些增大到45 毫米甚至想让手表直径向着50 毫米推进的,就只能作为一种时尚潮流看待了。
凭心而论,无论是手表尺寸还是色彩、造型等设计因素,乃至各种以高科技新材料为主的元素,已广泛地介入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高端制表业。手表尤其是豪华手表,越来越向着其近邻珠宝靠拢,越来越倾向于给别人看,至少是越来越容易被人看到了。这里必须了解的还有前一段时间美国因素的介入——早在10 多年前的世纪之交,亚洲的金融风暴加上欧洲的止步不前,使得各大表厂纷纷将目光转向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将新产品设计得尺寸庞大且现代感、高科技感十足以吸引美国人。美国市场的起伏不定虽然让各品牌吃够了苦头,无论是路虎越野车还是新款苹果电脑或者古驰(Gucci)的流行时装,都会与手表争夺高端客源,但如此严酷的考验也使得手表越来越入时,善于吸引原本对表根本没有多大兴趣的人群眼光。眼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品牌必须在全球所有主要市场全力以赴,于是所谓的美国风格也越来越多地从香港、东京、伦敦乃至巴黎、日内瓦向全球发展。
无论是老派藏家还是新派表迷,在如今这个环境里,手表都没有办法藏在袖口深处不让人看,更难免引起别人的议论,这已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完全没法改变了。手表在自己欣赏之余多少还得兼顾一些展现给别人看的用处,反之亦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深海情缘50年
1960 年, 我和瑞士海洋学家雅克• 皮卡德(Jacques Piccard)一同驾驶深海潜水器“的里雅斯特号(Trieste...
-
-
感性与理性间的权衡
或许在大家眼中从事产品设计的人通常偏感性,但表款的设计与艺术设计又不同,腕表的外观设计要在机械结构的...
-
-
大表消亡的时候到了吗?
很久以来,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越大越好。 这个说法在制表业也一直很有市场,而现在,小表又开始风行起来...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