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林怀民
一场时隔14年再度上演的舞剧《九歌》,最近获得“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的林怀民,与云门舞集在北京一路向南的演出过程中,一举一动都成为各地媒体报道的焦点。在随行的舞者中,却“隐身”着这样一位年轻人,被团员亲昵呼为“阿杜”的艾德瓦多.福岛(Eduardo Fukushima),28岁的巴西人,他是林怀民新收的“嫡传徒弟”。促成他们师徒关系的正是2012年度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
“在中国做师傅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除了传授技术之外,还要包管徒弟的成长”,说葡萄牙语的徒弟阿杜,大概意识到师傅林怀民正用中文说着某件沉重的话题,同样一脸凝重地回望他。“阿杜很‘奇怪’,很‘独特’,也不是手长脚长的舞者,不是受哪里影响出来的。在国际舞蹈的版图上,没有台湾也没有巴西。自然,我最后选择了他”,说完之后林师傅特别叮嘱翻译把刚才说的解释给阿杜听,师徒之间互动在点滴的行为中尽显。
这项由劳力士发起的资助计划创建于2002年6月,每两年举办一次,涉及的领域包括舞蹈、建筑、电影、文学、音乐、戏剧以及视觉艺术在内的七大领域。经由资深专家提名候选人,然后再由导师最终选择中意的学生。从项目创立之初就担任提名专家的林怀民,曾经在第一届就慧眼识人地推荐出身在甘南的藏族舞者桑吉加。
今天,接受资助计划的十年多后,桑吉佳最新编舞的《重置》已经开始进行全球的巡演。待到林怀民自己担任导师,他却给自己选了一个“难题”:不会说英文、从没离开过巴西的阿杜。阿杜正式拜师后,林怀民对他的要求就是在台北住上一年。相对于该创艺推荐资助计划要求,导师指导门生的时间最短不少于6周时间,林怀民对“师傅”这个称呼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看重。与其说他是在指导阿杜编舞,更恰当的是他在为阿杜敲开一扇扇通往理解世界的自由之门。
他会帮阿杜在台北找合适居住的租房,把他带进云门的练习场,让他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要求他一定要学好英语,也要求他不要亦步亦趋地跟着“林师傅”的编舞习惯。“成为艺术家,教育与视野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至于编舞,那是关于活着是进、退的事情”,林怀民甚至不希望阿杜能够变成与他越来越像的舞者。所有的艺术家都应该是孤独的,因为“艺术需要一个人的完成”。
人与人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度的。阿杜同样也令林怀民“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点思考”。每次“放”阿杜一个人在语言不通的环境里抵达任何一个陌生的地点,都让林怀民深有感触,“不需要害怕,碰到困难的时候,所有的经验才会跳出来帮你的忙”。再高水平的才华都将会烟消云散,林怀民教给阿杜的是一份能够坚韧走到终点的耐力,才是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
消逝光影的记录者
每提到建筑师郭博,人们都免不了给他加上一个“郭沫若之子”的标签。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他,35...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