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纪行
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西宁机场,没有和廊桥对接,直接在停机坪上停下。趁等待接驳车的间隙,站在停机坪上四处张望。机场很小,候机楼和起伏连绵的山峦之间,只隔着一条孤零零的跑道,耳畔都是呼呼风声。
这次来西宁,是和从北京出发的凯迪拉克SRX车队会合,一同沿着109国道,前往拉萨。作为美国汽车品牌,公路文化始终是凯迪拉克挥之不去的情结,去年凯迪拉克美国66号公路之旅,开启了对公路文化的探寻和开拓,今年凯迪拉克中国109国道行,集结了数十位公路行者,一同上路,寻找着各自心中的66号公路。
109国道和66号公路拥有极为相似的地理环境,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下修成的109国道更承载着中国人的勇气、信念、坚守和进取。接下来几天,我将用车轮去丈量这条公路——赶紧出发吧,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传奇开始的地方
西宁并不是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出城以后一路西行,绿色却越来越多地映入眼帘。山坡上的植被从稀疏渐渐浓密,不像中国西部,倒有几分浙东自驾的感觉。经过湟源县城以后,路边景致开始与印象中的西部景象逐渐重合。山开始向远处退去,公路两边也不再是一块块农田,连绵牧场越来越多。出发两个多小时后,车队到达西海镇,这似乎是一个新兴城镇,街道上空荡荡的。转了几个弯,车队从一块写有“原二二一厂一厂区”的铭牌前缓缓驶过,继续前行,远处有一座红色建筑,旁边矗立着一个高高的烟囱,近处又是一块铭牌,“原二二一厂十一厂区(上星站)”。
道路尽头是一座孤零零的火车站,站台上还停靠着一个火车头以及拖挂的两节车厢。锈迹斑斑的吊车仍有昂扬的意味,就如同一个努力挺直脊梁的垂暮老人。48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从这个简单到极点的车站装上火车,运往罗布泊。当年的那列火车,被周恩来总理亲自定为一级专列,按最高级别警卫,所有途经省区的公安部门一把手亲自上车押送,签字移交出省。专列所到之地,跨越铁路的高压线临时断电,铁路工人检查车辆的铁锤换成铜锤以防产生火花,专列机车所有燃煤都用筛子筛过,防止混入雷管之类的爆炸物。
221厂堪称“中国的洛斯阿莫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氢弹,甚至中国前16次核爆成品都是在221厂加工、装配和起运的。现今,这个曾被列为绝密的军事基地已成为历史的一部份,只有一位70多岁藏族老妇和她的家庭住在曾经的专列车厢里,默默地守护着历史。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221厂当初的机密程度,当原子弹成功试爆的消息传到221厂时,一个投身原子弹研制工作并坚守多年的人竟然问:威力这么大的武器,是在哪里制造的?而厂区乃至周围1170平方公里土地,在地图上消失了30多年。曾居住在附近的1715户、近9000名牧民和27万头牲畜,悉数外迁。当221厂作为核武研制基地全面退役时,人们出于对核辐射的恐惧,一直不敢迁回居住,直到国家把海北州政府机关设于西海镇,人们才渐渐回此落户安家。
游湖·无梦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和最大的内陆湖,总面积4456平方公里,相当于700个西湖面积。不知曾经的青海湖在中国国防建设中究竟占据怎样的地位,上午才瞻仰过原子弹生产基地,晚上落脚的地方又曾是中国第一个鱼雷发射试验基地。
二郎剑距西宁151公里,所以最初的鱼雷发射试验基地就被命名为151基地。在这里你能看到最美的青海湖,既可看到湖泊的小巧玲珑,也可以看到如海一样的大气——却比海更宁静——因此,这里现已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当然门票价格也自不菲。二郎剑,藏语称之为“朗千且瓦”,意为一对象牙。传说很久以前,一头巨象死于青海湖边,巨大的象牙逐渐形成了由南向北的两道沙堤。在海拔3200米的二郎剑景区里可乘坐游艇观览青海湖,这应该是我平生海拔最高的乘船经验了。遗憾的是,一天的奔波让我出现了高原反应,头一阵阵疼,眼眶有些发热。由于担心自己会感冒,所以未上顶层甲板欣赏青海湖的壮阔和美丽——湖面上风很大,浪倒不是很高,下午6、7点钟的青海湖已让人颇有几分凉意。
草草吃过晚饭,没顾得上参加广场上举行的篝火晚会,便倒头睡去。一夜无梦,醒来时,天光已大亮,一边惦记着车队里的几位摄影师早上有没有拍到青海湖的日出,一边为减轻头疼感到庆幸,很高兴自己那么轻松就适应了高原反应(事实上,我过于乐观,两天后高原反应才真正考验我)。
车队重新整装出发,继续向西。右手是青海湖南岸,左手是青海南山,天有些阴沉,云压得很低,似乎离湖面只有毫厘。这一段109国道较为平直,青海湖秀丽的身影总在眼角处流连,似乎依依惜别离去的旅人。经过黑马河乡,地势渐渐向上,车队开始翻越橡皮山。
形容山势,通常都会用到“连绵起伏”。对于橡皮山,这个“绵”字真是太贴切了。但绵柔只是橡皮山的外相,偶露的岩石和断壑提醒着人们行路的艰难。整个青藏线之所以叫“橡皮山”有两种说法,都和司机有关。第一种说法是橡皮山上坡路几乎都保持着差不多的倾斜度,40多千米不停地弯来绕去,似乎永无尽头,需橡皮般的韧性方能过去;第二种说法是橡皮山过去用石块和砖块铺设路面,由于地势高寒,每到夏季,路面翻浆,软软的如同橡皮。
现如今橡皮山的道路情况已改善很多,但有些上坡路还带急弯,所以要控制车速,不能太快。我打开了车上的导航仪,以了解前方的道路情况,便于打好提前量。车外温度也在渐渐降低,到达垭口时,车外温度10℃左右,单薄的快干裤已hold不住。此地海拔,3817米。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