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每月推荐-默认分类 >> 创意,武林新事

创意,武林新事

文: 钱成熙  | 图:庄方
同为政府项目,西溪湿地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西溪湿地创意园区在媒体上高调发布了有一阵子,但实际上这里是游客到不了的禁区。创意园占据了烟水迷蒙的湿地一角,为“文化名人”们建造了十几栋小别墅。当然,条件是名人每年必须来此居住至少三个月,以西溪湿地的名义,向杭州输出文化创意。接待我的张主任一直向我强调西溪湿地是洪昇的《长生殿》的故乡,只是我怀疑这样的照葫芦画瓢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园区里大多数名人的家都荒废着,呈现出loft的状态,只有赖声川和余华家在热火朝天地搞装修。可惜了那些小桥流水,茫茫蒹葭。 江湖 大约是一年多前的夏天夜晚,刚开业的蜜桃咖啡馆有了些声音,吉他的刮擦,人语的喧哗,引得附近小区出来散步的居民探头探脑。这是这家咖啡馆开张以来的第一次演出,邀请的是几名做民谣的地下音乐人:吴吞、冬子以及赵老大。在蜜桃之前,杭州独立音乐的聚集地叫得上名字的,也只是曙光路上的旅行者一家。如今,它们已经能够分庭抗礼,甚至蜜桃更胜一筹。 蜜桃的众多股东都是设计师,大部分也都驻扎在它所属的创意园区丝联166。不同于Loft49,丝联166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府规划的项目。杭丝联锯齿型的厂房当年是东南亚最大,在建筑上也为人津津乐道。但它如今成为人们口中杭州“最成功的创意园区”,靠的完全是这批设计师和他们的蜜桃。它最像那些已经进行了成功商业运作的创意园区,业态多元,拥有餐厅、酒吧、东南亚家具店、设计师店甚至还有服装品牌加入。 这几天蜜桃正在装修,一半区域将变成无烟区,不过需要做的改动并不大。本来咖啡馆就是直接使用了厂房的裸露白砖墙,不知所以的巨大涡轮放在小包间的窗外做隔断。这些大家伙很可能从来未被移动过,设计师们只是因地制宜。最柔软的可能是那个玻璃阳光房,它原先也不属于丝联厂,是如假包换的违章搭建。 “原本玻璃房外面还有装置艺术,我们嫌太丑,全部撤了,种上草坪。”股东之一的摄影师张大鹏把此事当做笑话告诉我,此刻冬日下午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房前的水杉斜斜投过来,暖洋洋。他靠着落地窗,拿Mac给我们秀他前几日去梅里雪山的照片,不忘帮我们点一杯不加奶和糖也醇香柔软的蜜桃特制咖啡。 另一位股东,蜜桃的设计者陈飞波更严肃,他将蜜桃形容为“有点混乱,似乎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的地方。他说做蜜桃的初衷只是想给大家一个食堂,不意做成如今这个规模,而越来越多的人流已经让他开始有些厌烦。新的无烟区就是使蜜桃更安静的一个尝试,虽然无法控制人数和声音的分贝,那里至少不会摆放桌面游戏。 他甚至想要出走,理由是周围太喧闹,总有工作室搬走有新人进来,于是就不停装修。另一个原因是丝联厂特殊的锯齿形屋顶使得采光太差。我将此事告诉了他的朋友、同为设计师但还是皮影戏传人的魏超,他只是笑:“这个他都喊了一年啦!” 魏超对丝联166很满意,因为租金便宜。他可以腾出手来研究皮影戏。前两年他同张大鹏一起回了一次陕西老家,将传统的皮影做了一本摄影集。之后他对皮影戏做了些新尝试,比如用牛皮设计新的皮影形象,这两年在蜜桃和杭州其他地方举办了一些实验性演出。魏超最得意的是做了现代解构的《西游记》,灵感来自一位美国导演的现代戏剧《Monkey》,并且找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皮影戏的普通人参与演出。我问,观众的反映如何? 他思考之后郑重回答:“至少他们这辈子都会记得这场演出。” 问及新年计划,他已有打算。一是和一名英国艺术家合作在丝联166演出一部用皮影制作的现代戏剧,另一个则是和他为皮影戏伴唱的母亲在杭州的公园里合作传统皮影戏。 丝联166的一个新据点是青桃。如果说在蜜桃见到的大多数客人都是文艺小青年的话,那中餐厅青桃就更像一个大众餐厅。蜜桃的股东们说,因为受不了天天吃西餐,才想着再做一个中餐馆。这倒与周围居民的需求一拍即合,还在试营业阶段,中午时分已经人满为患。身兼总经理与设计师的那维说,这里做的是“农家菜”。或者更精确一些,是中国传统家常菜。 青桃的特别在于它在富阳有一个农场,餐厅的时令菜和猪肉都由农场供应。桌上有一本小册子,罗列了农场的照片,那维拿着册子看图说话,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惭愧得很,这才知道原来市面上许多鲜红的番茄都被打了激素催熟。猪呢?农民宁愿自己上山打猪草,也不愿意花钱买饲料啊,就这么简单。一切既随意又妥帖,连白瓷盘和白瓷碗底“青桃”两个字,都是餐厅员工手工一笔一笔刻上去的,绝无重复。 来杭州之前,所有人都叮嘱我去杭州最早的创意园区Loft 49看看。而必须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北京的大山子或上海的田子坊那摩肩接踵的景象,使我在脑海中为杭州也勾勒出一番海市蜃楼般的盛世图景。因此当我在空旷的拱墅区杭印路上下了出租车,不由得瞪着眼前那写着“求是中学”的大门发呆。这通衢大道上尘土飞扬,卡车比客车多,呼啸而去时带给人奇异的空寂感。我很难想象在不到10公里之外就是仙境般的西湖,也很难想象面前就是我此前认为是最重要目的地的Loft49。 Loft49建成于2005年。和之后政府大规模上马的十几个创意园区项目不同,它是设计公司的一个无心之作。用陈飞波的话说,在那儿的都是杭州设计界的“老前辈”。毋庸置疑的是,第一年就搬进去的设计公司,大部分到今天依然在这里。
2 of 5

同期杂志的其他文章

2010年1月号
冰上假日

圣诞时节的慕尼黑:冬季集市、闪亮的彩灯、温热的葡萄酒和烤鹅。盖伊特雷贝(Guy Trebay)在这皮裤之国享受...

苏格兰制造

为了探寻苏格兰纺织业贸易的数百年传统,希瑟史密斯麦克伊萨克(Heather Smith MacIsaac)穿越边境进入高地...

世界最佳酒店(1)

编译/张竝、Harper Guo、汤莹莹、汤斌 酒店是当地文化的熔炉,是打开目的地的钥匙。选择什么样的酒店,...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
关于我们 广告联系 订阅杂志 我要投搞 隐私政策
COPYRIGHT© 2005-2023 《漫旅 TRAVEL + LEISURE 》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21-33313788
美国版 亚洲版 沪ICP备1800194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