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意游乐场
文:
潘玮
| 图:刘林
也许全世界都在谈论上海,这一次是为了这场狂欢似的创意游戏。 文/潘玮 一年多以前,Vivienne Westwood回顾展在外滩十八号四楼的创意中心举行,鼎鼎大名的英国V&A博物馆将馆藏Vivienne Westwood作品移驾上海,吸引了所有跟时尚圈搭边的男男女女们集体朝拜。在那里第一次见到陆蓉之教授,这个50岁的红发女郎引导着人群,在朋克教母30多年来的经典作品间往来,如数家珍。她是外滩十八号创意中心的艺术总监,后来又知道还有另一重身份:当时正在筹备中的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的创意总监。 外滩十八号,以及外滩三号,以及接下来的五号、六号、二十八号……全世界都在谈论外滩,谈论那些优雅老建筑里迅速崛起的顶级生活体验。而人民广场,因为有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存在,以及上海美术馆接连不断的重量级展览和时尚活动,也从政治意识形态的城市中心转世重生,成为上海新的时髦中心。陆蓉之身兼二任,忙碌又乐此不疲。创意产业在上海落地植根,对陆蓉之这样出身老上海名门望族、生在台湾、半生于欧美当代艺术和时尚最前沿出没的艺评人和策展人,是难得的温暖怡人的大气候。 看完Vivienne Westwood回顾展,陆蓉之提醒大家不要错过去二楼的Younik看另一部分Vivienne Westwood的私己珍藏。Younik是家收集售卖上海本土时装设计师作品的精品店,能够和Cartier、Zegne这样的顶级精品店一起跻身外滩十八号,对于本土设计力量,实在是很高的鼓励。而本土设计师们的作品可以和Vivienne Westwood在一个平面里展示,更是件让人激动的事。 陆坤是上海新一代设计师里最被看好的一个,Younik里曾经有他的作品。展览之前,陆坤积极做义工,从展品拆箱开始,一件件过手清点检查。另一位本土设计红人、Younik另一签约设计师吉承则赶在第一拨进场参观,碰到她和她聊天,她一直在赞叹,说来说去也说不回她自己。难怪,像Vivienne Westwood那样,在整个近30年来的时尚史里屹立不倒,恐怕是每个做设计、从事时尚行业的年轻人,可想而未必可及的传奇。 Younik绝对是个让这些初具声名的年轻本土设计师为更多人知道的好场合。能在外滩十八号有一面属于自己的橱窗,好比搭上了整列“外滩复兴”的快车。不管对陆坤、吉承和另几位设计师张达、琼耳、陈平等人而言,还是对上海越来越多矢志创意和设计行业的年轻人来说,在顶尖大牌竞相入驻的上海时尚新地标里登堂入室,实在是本土设计力量一个值得标注的新高度。 当然,中国是不是有真正的时尚和创意产业,这问题不是一夜之间解决的。陆坤吉承们的理想当然很高:在本地获得认同,在国际上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然而眼前的事还得一步步去做。吉承的设计里融合“文革”元素和波西米亚风格;陆坤最拿手的是老上海市面的华丽性感;张达那安特卫普六君子式的简约洗练里也有东方审美中飘飘忽忽的仙风道骨;从今年春夏开始进入Younik的设计师陈平,原来是逸飞旗下的设计师,个人品牌从中国传统的官窑制瓷取得灵感,用缎面材质塑造的硬朗廓型却暗含着道家味道的风骨。他们也许在回答什么才是“中国设计”、什么设计才“最中国”。 当代的设计越来越和艺术难分彼此,同样的问题也是陆蓉之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策展的主题。去年9月末,MOCA以一场法国艺术设计双人组《皮尔和吉尔回顾展》拉开序幕,一年后,首届MOCA文献展就以《入境:中国美学》为主题,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新鲜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 从上海美术馆边的入口走进人民公园,沿甬道走几步,先看见的是荷花池边那间正炙手可热的俱乐部。俱乐部中东风情的妖娆小楼在左手,而右手边的石凳石椅四周,退休老人们在打牌唱戏。这时候抬头,就会看见树丛顶端MOCA那玻璃房子的身形。下午四五点钟,阳光从树缝里穿越而过,斜斜地照得地上一片金黄;MOCA就在这金黄舞台里。这座建筑原本是人民公园里的花房,由龚明光基金会出资,香港建筑师刘宇扬设计改建。如果在地图上标注MOCA的位置,会看到城市规划馆、市政府、大剧院、美术馆构成的三角形里,MOCA正在最长边的正中心。这是一个象征,MOCA在上海最中心的核心位置上,是了解上海创意产业新高度的第一现场。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