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旅游攻略-出游攻略 >> 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华彩

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华彩

文: MitchellOwens  | 图:Martin Morrell
巴勒莫-苏活区(Palermo Soho)集中体现了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精神风貌。四年前这里被人们称作巴勒莫-别霍区(Palermo Viejo),或者老巴勒莫(Old Palermo),是一处简陋的平民区,除了粗陋矮小的住房,就是一些路边汽车修理铺和夫妻杂货店,租金低廉(每平方英尺仅需50美元),人们过着艰难而纯朴的生活。最先迁入老巴勒莫区的是一批艺人,继之而来的是时尚一族和各类离经叛道的人士。前文化部长特雷莎•德安乔蕾娜(Teresa de Anchorena)是当地名门之后(其家族宅第众多,现在的外交部大楼便是其中之一),20多年前她就搬到此处,是最早预见到该地区发展潜力的人之一。她家客厅的吊顶很高,墙上挂着路易斯•费利佩•诺埃(Luis Felipe Noé)和米格尔•达里恩佐(Miguel D´Arienzo)这些阿根廷当代画家的作品,房屋一角摆放着祖辈留下来的一个19世纪中式橱柜,上面镶着珍珠母,闪闪发亮。“过去,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从不离开自己出生的地方,”德安乔蕾娜一边喝着养颜茶,一边娓娓道来,“想想看,这多不可思议。没有移民,哪来这座城市?” 意大利移民不仅带来了食品、对美声唱法的热衷和一些意大利姓氏,也带来了他们偏爱的狭小平房,即当地人所说的香肠屋。这种建筑风格在餐馆密集的巴勒莫-苏活区和附近的巴勒莫-好莱坞区(Palermo Hollywood)现在仍随处可见。巴勒莫-苏活区的建筑物一律不得高于36英尺(约11米),店主们也从不搞出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他们更愿进行翻新修复,而不是将老屋拆了重建。例如,运动鞋巨头耐克(Nike)在一间香肠屋内开了家店,墙面上原有的漆层和壁纸已经开始脱落,设计师特意将其保留,只不过加以线网遮饰,所以仍然隐约可见。 巴勒莫-苏活区的外观虽然依旧朴实无华,但在过去数年内,90多家店铺和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浓荫覆盖的街道两旁落户。这里既有马克屋式的小咖啡馆,也有阿根廷独立设计师科拉•格罗波、马卢和卡拉•里恰尔迪(Maluy Carla Ricciardi)等人开办的时装精品店。家具店有“卡尔马•希沙”(Calma Chicha)和“阿根廷民族艺术”(Arte Étnico Argentino),前者出售类似康伦(Conran)牌的日常家居用品,后者提供加乌乔风格的器具。从科拉•格罗波的时装店出发,路边有一家设计新颖、名叫乌玛瓦卡(Humawaca)的配饰商店,开办者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两位设计师,她们制作的一系列皮具让人爱不释手,其中包括牛皮公文包和风格简约的背包——这种背包的设计灵感源于风靡大学寝室的蝶形椅,设计者为阿根廷设计师豪尔赫•费拉里•阿尔杜瓦(Jorge Ferrari Hardoy)、安东尼•博内特•卡斯特利亚纳(Antoni Bonet Castellana)和胡安•库尔琴(Juan Kurchan)。事实上,在极力彰显民族文化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除了耐克专卖店之外,游客若想找到全无民族特色的店铺恐怕还真不容易。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区另一端的贝尔格拉诺区(Belgrano),苏克雷(Sucre)餐馆是社会名流﹑媒体要人和商界巨头的至爱。主厨费尔南多•特罗卡(Fernando Trocca)留着平头,戴副眼镜,曾经在纽约的旺达姆(Vandam)餐馆主勺(该餐馆现已关张)。为了应对持续衰败的经济带来的萧条局面,特罗卡调整了餐厅供应的品种。他说:“我没有能力继续进口鹅肝和法国葡萄酒,所以就开始在国内寻找现成的原料。”一个忙碌的周五晚上,特罗卡带我走进一个神秘的混凝土容器。它就像一尊由著名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设计的雕塑,立在苏克雷餐馆大堂中央。大堂宛若一间货栈,上方有一座悬在半空的金属天桥通往洗手间。这个“容器”其实是酒窖,只要将窖门一关,人们享用大餐(如巴塔哥尼亚羔羊肉和烤鲑鱼配青苹果酱汁等)时发出的种种噪音就被挡在门外,只听得到细小的嗡嗡声。酒窖内光线昏暗,特罗卡走到一个木架子后便不见了,再次出现时手里多了一瓶顾客点的葡萄酒。这是一瓶阿根廷红酒,该酒的产地还出产许多其它品种的葡萄酒。在苏克雷餐馆贮藏的1万瓶葡萄酒中,多半都是地方佳酿,过去特罗卡很少储备,注重品牌的顾客也几乎从不点这类酒。如今,在城内的其它地方,香槟爱好者对法国香槟王唐•佩里尼翁(Dom Pérignon)不屑一顾,而是喝以传统方式(méthode champenoise)将黑比诺(Pinot Noir)和霞多丽(Chardonnay)混合酿成的多泡香槟。该酒由卡泰纳•萨帕塔(Catena Zapata)酒厂酿制,这家百年老厂坐落于阿根廷安第斯山脉脚下,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一直以来,阿根廷葡萄酒在国外频频获奖,现在终于在国内也得到了认可。
4 of 5

同期杂志的其他文章

2006年3月号
西安迷墙

站在西安钟楼前的时候,我拿出手表,将在上海时拨快的那十分钟调了回去,然后开始尝试着在以后的半个月中调...

印度之珍

在印度的第一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异乡。此时正是科钦的黎明时分,我和妻子阿曼达睡眼惺松地切...

科西嘉,玫瑰与枪

已经是午夜时分,玫瑰红酒的甜香还在唇齿间回荡。泡了一杯自备的铁观音,这也许是科西嘉唯一缺少的东西。(...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印度之珍

在印度的第一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异乡。此时正是科钦的黎明时分,我和妻子阿曼达睡眼惺松地切...

屐痕处处马德里

正午,大广场(Plaza Mayor)。这个巨大的广场令人惊叹,它由巨型石块砌成,少见树木绿荫,朴素的红色尖顶...

下一站,天涯

纳米比亚的骷髅海岸(Skeleton Coast)人迹罕至,这不足为奇。这片大西洋岸边荒寂无人、死气沉沉的沙丘终年...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
关于我们 广告联系 订阅杂志 我要投搞 隐私政策
COPYRIGHT© 2005-2023 《漫旅 TRAVEL + LEISURE 》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21-33313788
美国版 亚洲版 沪ICP备1800194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