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万岁
文:
牧月
永远的图腾 所有城市相继陷入庞大的狂欢之中。大型演唱会在迷茫和急需指引的热情之中往往聚集几万甚至十几万人。他们跟随着乐手发出呼号,恣意摇摆。或者相约好友,组成自己的乐队,创作旋律,撰写歌词。大批地下音乐俱乐部开始风行一时。朋克女诗人Patti Smith在纽约CBGB俱乐部吟诵不对称的尖刻诗句,Bob Dylan也开始将温和的民谣引向了内省和沉思的境界;猫王在巨大的争议之中华服被疯狂的女歌迷扯碎,Pink Floyd酝酿着自己史诗一般的作品,最终在柏林演唱会上成为永恒。百无禁忌的探索,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了无可复制的高峰。每个有幸将自己的青春安放在那时的人,确实无法清楚地将自己毫无纠缠地剖析。他们在摇滚中成长、迷茫,学着恋爱,经历背叛。时光流逝,也许他们也会学会圆滑,但只要音乐一响,那段真实裸露的自我便会再次从心底翻涌。不遮掩,成了一种宣言,无论在乐坛,还是在生活的哲学中,留存下来。 那部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纪录片,人人都在怀念着1969年那场“最没有铜臭味“的盛会。数十万人涌入临时开辟为演出地点的农场,展开了一场自由的狂欢。现代的都市音乐节大多是受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影响。虽然朋友常叹还有几人记得那种不妥协的倔强和孤注一掷的呐喊呢?可我们得相信那个年代的遗产,当各地音乐节的舞台上再次出现年轻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完成向那个年代的致敬,拒绝着圆滑的妥协之时,我们依然有理由喝彩。当一个孩子再次戴起R a y-B a n,试图思考自己与这世界的意义的时候,摇滚从未远离或者死去,它还在,代表着心内永不遮掩的,真实的燃烧!
2 of 2
订阅全年漫旅Travel+Leisure
-
- 《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旅行行业的风向标,最具魅力旅行生活的倡导者、报道者和分享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报道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和享受之旅,真实的现场报道。